「各位里民,媽祖繞境車輛即將在下午兩點半經過,請大家踴躍參加。」每年遇到媽祖誕辰時,里長總熱情地廣播。我跟阿爸將水果、糕點等供品擺上案桌,手持一束馨香等待媽祖,浩浩蕩蕩的遊行。聽阿爸說以前農業社會拜媽祖的日子各地不同,我住的土城是三月初四,歡仔園的三抱竹是三月十五,板橋慈惠宮是三月二十二,中和廣濟宮是三月二十八,三重是四月二十五,後來因為大拜拜的關係改成五月初五。其後社會變遷,才統一改成三月二十二繞境,方便信眾參與。顯示各地方對媽祖信仰的熱烈程度,歷久不衰。
阿爸腦海裡對媽祖的回憶,是與奶奶含辛茹苦養育他們長大有關,有汗水與淚水。由於奶奶三歲時就來爺爺家是童養媳,從小看盡人情冷暖,再加上丈夫長期不在家,她只能努力持家,向媽祖祈求保佑子女健康平安長大。奶奶曾經與叔公一起養豬公,將一籃又一籃的地瓜葉慢慢熬煮,俗稱燉豬菜,再倒在豬槽,希望將豬養得又大又肥,能夠在三月二十二在媽祖誕辰前夕,繞境時獻上豬公,祈求來年好運。
有一年因為曾祖母去世,奶奶養的豬沒辦法宰殺,只好求售賣給別人,因為習俗上,喪家是不能拜豬公的。阿爸說,殺豬公的時候要號召親朋好友來一起同歡共享。台語有句諺語:「「刣豬公,無相請;嫁查某囝,還大餅。」,意思是說不要做小氣的人,如果有好事就要分享給別人,而不要只是討人家的紅包,阿爸總會提到這句話教導我。在以前,奶奶曾經請娘家的兄嫂來幫忙宰殺,兄嫂對奶奶很好,知道她在這裡過得並不好,吃很多苦,每次來看奶奶總是會帶不少東西,給小姑來自娘家的溫暖。阿爸總說奶奶一生虔信媽祖婆,希望媽祖婆的繞境隊伍能夠經過綠油油的稻田,因為只要有媽祖的護佑,農田來年幾乎都可以豐收,我試圖想像,奶奶在媽祖繞境時,眼眶應該是充滿了淚水,等待媽祖婆的安慰,同為女性的媽祖,相信更能夠體會。
老家在媽祖聖誕前後,有個「新丁會」的傳統,這是媽祖神明會的活動,信徒有分老班跟新班,一班人數大約有十幾個。只要當年度有新出的男丁就可報名,迄今超過百年歷史。我的伯公在出生時就被曾祖父提名參加,製作金牌跟別人競爭,華人社會講究面子問題,輸人不輸陣。這樣的精神來自曾祖父的父親,他早年困苦入贅,靠賣柴維生,但被鄰里輕視,一度想參加新丁會卻被遭拒,直到小孩事業有成,曾曾祖父才順利入會,向別人證明他有能力撐起這個家,而不是一個軟弱的人,參加新丁會也成為我們家在媽祖生日時的重要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