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與我


數位島嶼徵件辦法    數位島嶼徵件活動延伸閱讀    全民運動 參與作品    全民運動 優勝獲選


說到農村,大家腦海中的記憶是什麼呢?
在農地休耕時控窯、扛著農具走在田埂的家族長輩背影、
曾是上學必經的農田小路,還是下課後在稻田旁水溝抓小魚或蝌蚪呢?
前人務農所穿戴的蓑衣、斗笠、灌溉農田的水車、古早汲水器...等等,亦十分令人懷念。

臺灣早期的經濟發展是以農業為主,
農人、農家、農具、農村的影像,讓人不禁回想起老一輩耕作的情景。
「以農立國」的臺灣,除了稻米之外,水果、花卉、蔬菜都是耕作的種類,
傳統農業社會耕作是先人智慧的展現,更是鄰里村落之間,人與人相處的互動機會。

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農業與科技關係也更緊密,
早期農業與現今作業方式的不同,農村景觀變遷、工具的演變,
甚至新研發改良的作物成果,都是臺灣農業實力的展現

數位島嶼邀請島民找出臺灣農業人、事、物的歷史變遷、今昔對比,或是變化中的農村景觀,
期待與我們分享這些觸動心中的那一份懷念情感。


【參加規則】

【獎勵辦法】我們將於2018年5月31日(五)前選出得獎作品,得獎者將獲贈(因資源有限,獎品每人限領一份):
  • 獎狀 乙紙
  • 數位島嶼 限量珍藏磨毛棒球帽 乙頂(黑、紅、藍、卡其四色隨機送出)


【注意事項】下述所提作品含影像與文字:
  • 作品一經上傳分享,請不要從「數位島嶼」網站中刪除。
  • 嚴禁盜用他人作品,違者取消得獎資格,違反著作權法之責任由參賽者自負,與主辦單位無關。
  • 獲選作品,主辦單位可用以進行相關非商業性宣傳推廣、各種形式之展出等,因此主辦單位將可能依照展示需求重製。
  • 凡參加本活動,視同承認主辦單位訂定之各項規定。
  • 數位島嶼採用創用 CC 授權條款(Creative Commons),會員需從6種核心授權條款中選擇分享方式。

【延伸閱讀】

【示範作品】

踩水車 張才
〈踩水車〉圖、文/張才 CC ∣ BY-NC-ND
1950s 攝於臺北


稻草人 許震唐
〈稻草人〉圖、文/許震唐 CCBY-NC-ND
農村生活物質條件不比都市,小孩需要下田幫忙農事。小孩往往會跟父母談條件,零用錢、飲料甚至於連看電視都可當籌碼。一旦下田,老是邊忙邊玩,父母也不計較,只要在田裡可以就近看管,不到處去撒野、幹壞事,多半也就算了。這一幕,我彷彿看到了過去的我也是這樣長大的,不一樣的是,牛車換成了小發財車。


老農和老牛 鐘永和
〈老農和老牛〉圖、文/鐘永和 CC BY-NC-ND
桃園鄉村到處有埤塘景色,形成一個特殊地景,農地、農舍有其特色,但是不知未來是否能依舊保存。


秧苗播種 鐘永和
〈秧苗播種〉圖、文/鐘永和 CC BY-NC-ND
過去和現在,確實有不一樣型態,現在過科技生活的我們,有時回顧昔日情景,人事物景的可愛,浪漫情意時光不再,看見攝影真情的實在。


馬鈴薯採收工班 垚哥
〈馬鈴薯採收工班〉圖、文/垚哥 CC ∣ BY-NC-SA
馬鈴薯採收是一種勞力密集分工細密的工作,在採收的季節裡,隨著馬鈴薯的成熟,依次由南往北漸次採收;為了品質的要求無法機械作業,完全依賴大量的人工,工人頂著豔陽在田間以鋤頭人工開挖,撿拾選果分類包裝,一切的工作都在田間現場完成。採收工班的組成人數眾多,少則十數人多則數十人,分工細密按部就班一貫作業,粗壯男工負責扛箱搬運等粗重工作,婦女負責採收撿拾分類的工作。採收需要頂著豔陽工作非常辛苦,一般的年輕人吃不了苦,因此工班裡很少見到年輕人,都是中年以上的壯漢跟婦女,連七八十歲的阿婆都下田幫忙,個個紅通通聈黑的臉龐上,寫著無數辛苦的歲月,也寫出創造台灣農業奇蹟的生命力!


玉米花海 葉吉雄
玉米花海〉圖、文/葉吉雄 CC BY-NC-SA
雲林是臺灣農業大縣,放眼望去盡是阡陌縱橫的農村景象,而玉米是東勢鄉盛產的農產品之一,秋季時放眼望去整片的玉米花海,感受到臺灣農業旺盛的生產力。


高麗菜收成 柯金源
〈高麗菜收成〉圖、文/柯金源 CC BY-NC-ND
農人挑起成擔高麗菜


屏東縣萬丹鄉-拾豆 hr1621
屏東縣萬丹鄉-拾豆〉圖、文/hr1621 CC BY-NC-SA
屏東縣萬丹鄉鄉民撿拾機械採收紅豆時掉落之紅豆


Vu Vu的手刻畫著記憶的信仰
苗栗-卓蘭 葡萄園〉圖、文/green CC BY-NC-SA
苗栗卓蘭葡萄園,在農曆新年期間雖然不知是否已採收完畢,但壯觀的葡萄藤和滿滿的油菜花構成一幅美麗的風情,不禁令人駐足捨不的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