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
關於一種空缺的描述
一直到後來我才發現,我的鏡頭總是在尋找著一種空缺,但是這種空缺看似自主性的選擇,只是人們更常忽略的是在都市規劃下,甚至連空缺都已經被規劃好了,於是空缺的概念在都市裡面被畫約成了一些新的名字。於此,在都市規劃下人的空缺反倒成了另外一種不可見。而若人們因此尋求空缺,他或許只得在都市的陰影裡面喘息,又或者他只要付錢就能得到。
0
地景與生態組_蔡濟安_02_我們走了之後
這廢棄的像是蓄水池的建體總共有十二棟之多,每個約三公尺深(約一層樓的高度),靠近道路的都理當地被填滿了家當:棄置的書籍、衣服、鞋子和玩具等,巧妙的與建體本身連結,出自人去樓空的常態(無論黃昏產業或者詐騙集團),帶不走具體也巨大的身外物,只好靜置於原地。地表灌上了許多混凝土,最終成為了地景。人若是自然的一部分,那行為造就的結果必定也屬於自然;但當我們開始建立城邦築起高牆的那時,便是抵檔自然的開始,由於結果無法回饋,這堆比排泄物還不如的硬體,成了最自然的紀念品。
0
地景與生態組_蔡濟安_02_年久
這是我給10號坑的特寫,如同其他並聯的11個坑,安穩的盤據在臨海約五公尺的高地上,我不知道它荒廢幾年了,就著排水口下的漏痕,或許它有著跟這數字或者超越其許多的年歲,但無論如何,荒郊海邊的廢棄建物的年齡與我們生活的社會牽連甚微,但對我來說,任何在牆上所留下的痕跡都是對於過去經驗的一種累積並且提供了資訊給我們參考與想像。
0
地景與生態組_蔡濟安_02_多拉a夢
殘存於岸邊的圍牆上,多拉A夢向著大海掛著一抹微笑,似乎傳達了某種訊息,或對觀看者、對眼前這片海域,亦或是對創作者。試想在這孤單的環境下,誰會為此留下一幅塗鴉?若是還原廢墟之前,在倉庫中或者柴房(裡頭有幾捆柴)內,作者又是如何的需要一抹微笑?正當我們走在海岸邊,看到了此番圖像並且認出,就像你到了語言不通的國家看到了一個M字招牌確實的產生緬懷與安定感,我不敢保證什麼,但對我而言,多拉A夢確實地在時代上成為一種共同的記憶與符號並留下了他的概念與啟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