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美術館於105年2月27日至5月25日推出新媒體典藏主題展覽「另一種旅行紀事」。本展由國美館策展人江珮歆所策劃,特別挑選本館典藏之青年世代的新媒體藝術類作品,共展出張永達、陳依純、陳宛伶、羅斯里胥安姆・伊斯梅爾(Roslishan ISMAIL)、李承亮、林子荃、何采柔、許家維、杜佩詩、余政達、張徐展等國內外11位藝術家、共 12件本館新媒體典藏作品,媒材涵蓋錄像、裝置、數位攝影。
「另一種旅行紀事」將「旅行」解釋為一種「介於出發與抵達之間、正在發生的、進行中的狀態」,可能是外出到他方的途中、在異地生活的過程、全球化下的變遷衝突、社會環境的發展、日常的行動等等。因而旅行的主體不一定是人,可以是任何事物。若主體為人,則可自行將所發生的心路歷程留下文字或影像的紀錄,但以事物作為主體的進行過程,則需仰賴他人書寫描繪。本展呈現新媒體藝術家對於正在發生的、進行中的事件的記錄,依時間性作為三個分區,重疊以每件作品的觀點所記下的各種主體的旅行狀態,呈現各式議題、想法、形式、知覺與想像。
第一區「回憶的持續前行─現在的過去」討論過去已發生的事實或經驗,被客觀記錄傳承,持續存活於實體文本及無形記憶中,構建成人們的集體意識、文化認同。許家維的〈鐵甲元帥─靖思村〉即以一則在地現存神話的重現,點出現代國家對歷史記憶的挪動與支配。Roslishan Ismail的〈常規〉帶有意圖的觀察特定目標,以完整呈現他人日常過程。張永達運用數位媒材,作品〈Seen/Unseen N°0〉將不可見的體感轉譯為可見的視覺圖像、再同步圖像的變換產生出可視的水流波動。
第二區「體感經驗進行式─現在的現在」將現在視為一種體驗,展出林子荃〈晃〉藉自身旅行經驗,以途中風景殘影重建人性的觀察。〈我背著你好快樂〉和〈浮動小機車〉為藝術家陳宛伶對於從甲地到乙地移動間思考視覺認知與身體感覺的創作,思考個人與由個人視角感知所出發而形成的世界間的關係。李承亮〈Hello還是Bye Bye〉寫下見面及離別的問候語,顯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以隨著時間消逝的文字影像使得人情冷漠以具體的方式顯現出來。陳依純〈再見小工廠〉記錄全球化下中小企業的生存處境,當下及可見的未來工廠面臨的狀況。
第三區「當下的未來之旅─現在的未來」對以正在前行的腳步提供可能的想像,作為導正及事先預防的參考或提醒。張徐展〈未來的未來〉以虛擬未來提出生存恐懼,質疑人們正在進行建構的成果。杜珮詩〈玉山迷蹤之一〉以不同敘事方式演繹尚未全然有效的行動,實則反映各種社會行動與事件。余政達〈信〉影片中,反思關於他人面貌及對當代世界的想像,這份想像同時延伸成為對於異國經濟、文化未來發展的預測樣貌。何采柔〈回家的路上〉藉一個年輕女孩的超現實衝突形象提出思考生活經驗。
人和社會都活在當下,最能證明事件發生的,也僅存於當下。但在現在這個時間點,接續過去的各種記憶、史事、經驗,因而塑造出現在的想法、感知各種進行中的體驗,進而抱持期待、盼望及想像,過去、現在、未來不僅共存,更都是「介於出發與抵達之間、正在發生的、進行中」的狀態,不停旅行。將這些正在發生的事件以另一種方式記錄下來,在未來或可作為一種可反應當下的文本,但這樣的紀事重點在於,所提出的想像及議題,是另一個開始,當人們開始思考談論這些想法,就開啟了新的旅行,屬於這些思想、議題在被討論中逐漸發展的旅行,或可能萌發成為小小行動,在舊的旅途上實踐,開啟新的視野,發現更多可能性。我們一直在路上,在現實的途中不停嘗試,時而矯正方向,時而繞了遠路,朝著想像的未來前進,這個旅行還未結束,我們始終相信終點美好,繼續前行。

展覽期間:2016.2.27(六)- 2016.5.25(三)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五9:00-17:00,週六至周日9:00-18:00
展覽地點:臺灣國立美術館(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聯絡電話:(04)2372-3552
更多資訊:https://www.ntmofa.gov.tw/chinese/ShowInfomation1_1.aspx?SN=4704&n=1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