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國了,然後我回來了。」陳以軒說。
展覽命題看似直白,其實是藝術家這幾年的生命寫照,用書本、錄像、及幻燈片等等各種攝影的轉譯形式,描繪他赴美留學、往返異鄉的三段影像旅程,旅程中如按圖索驥般自我觀照,旁觀其身為異鄉局外人的找路姿態,找尋在路上失去的自我存在與歸屬感。
一、遍尋無處
2010年,陳以軒出國了,在紐約正式成為異鄉人。一年後回來探親時卻發現已無所適從、四處孤立,經歷了反向的文化衝擊。於是像公路電影中的主角般,為了尋找自我而上路拍照,仿製美國公路攝影的傳統,進行台灣版的、個人式的公路攝影之旅。
在路上不斷看到景物更替,從城市到鄉鎮,逐漸失去時間與空間感,遺世獨立於過去和未來的歷史脈絡;主體意識愈發清晰存在,但認同與歸屬感卻四處漂流。行旅的當下,他漸漸開始紀錄各種在中間的「無處」場景,一些既不是風景也不是城市景觀的曖昧交界,有的未都市化,有的更像是被遺棄。記錄的同時,也不自覺反身鏡像記錄了各種孤立疏離的自身狀態。
二、在中間
2012年,在美國與遠距離的女友分手,想回顧,於是將留美這兩年之間的私密回憶整理成冊,刻意把每幅影像的刺點放置在書本裝禎的中間處,看不見臉,也看不見表情,讓讀者只能窺視回憶的抽象形,或模糊的敘事元素;身為作者也因為再次的看不見,使得真實的回憶得以封存在書本中間,像是他的記憶深處。
三、過去的未來,未來的過去
2013年,最後一段旅程,在美國簽證期滿之際對未來的去留感到茫然,近鄉開始情怯,於是又著手整理舊照片,研究近年來的個人生命史,試著觀察出未來可能的生活情節與套路,共挑選了100張舊照片加上未來的日期,從離開美國那一天算起的一年內對未來預測(2013/08/31 – 2014/08/30),稱為「過去的未來」。
回國後,在這一年的當下,持續使用有記錄日期功能的舊式相機隨手拍攝,拍攝出的像是懷舊復古照片般,欲連結遙想出國前的過往,稱為「未來的過去」。這些兩組照片,便成為預測未來與真實當下未來的對照,對照當初的預測是否如實發生。
展覽期間:2015.7.25(六)─ 2015.9.13(日)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日 09:30 ─ 17:30,週六開放至 20:30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F展覽室(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聯絡電話:(02)-25957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