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4/16 (六) ~ 5/8 (日) ,13:00-18:00,逢週一休館
地點:新苑藝術 Galerie Grand Siècle(台北市八德路三段12巷51弄17號)
聲音藝術近年來伴隨數位藝術的發展,已有不少的創作者與展演發表,但仍欠缺有主體性的深入討論有關聲音藝術的議題,「聲音生物」聲音藝術展,試圖透過作品的展覽來引發有關以聲音媒體為創作主體所衍生一些概念的更多討論。
所謂「科技」的誕生是十九世紀因工業革命促成的技術上的進步,路易吉‧盧梭羅的「噪音藝術」宣言也宣告「噪音」的誕生,這些交通工具、工廠生產機械和電力工業等所產生的噪音,已進入人們現代生活的週遭,噪音也成人們自古組織聲音為樂音的組成元素之一。然而,這些噪音在超過一定限度對人的生理卻是有害或痛苦的,但如:賈克‧阿達利在《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噪音成為死亡的無形武器,是由於工業科技的誕生而出現。然而如同死亡只不過是過渡的生命,噪音一直被看作是精神高漲的一個來源”。
另一角度來看工業科技所產生的噪音,這些隨科技發展所生產的電子設備或如電力工業方面產品如燈泡、燈管等,這些產品是無性、沒有生命的機器,然而它也需要不斷的運作並有其生命的週期,這些運作透過聲音或視覺讓人感覺到它的正常運作與存在,機器因運動或運算發出的聲音,有如人們呼吸或心臟傳送血液的聲音各自有其獨特性。義大利作曲家 Pietro Grossi 在 1985 年的作品《Unicum》,使用無止盡的自我判斷(“selfdecision making”)的數學運算所產生不同頻率的音頻,這混雜如噪音的音頻,聽起來卻像帶有電音感的昆蟲合鳴。
這此展出作品日本藝術家斉田一樹、三原聡一郎 和 Hiroko Mugibayashi 的作品《Moids 2.0》,透過數百個電子發聲元件偵測環境的聲音,當超過一定音量,電子發聲元件就會像群集發出像青蛙池塘或蟻丘音景般的聲音,此作品在德國 ISEA2010 展出。王福瑞的作品《聲點 2.0》則由數百個喇叭所構成的作品,每個喇叭經由晶片運算而產生不同的音頻,像是我們在這時代意識感知與機器運算的流動,聽似如同在森林有無數聲點的互相流竄衍生。張永達的作品《訊號 • 流》是一個 Led 光旋轉顯示聲波的互動發聲體,透過身體或手可與作品產生互動。姚仲涵的作品「我會壞掉」日光燈裝置,以開關的頻率頻率,不斷產生光亮與其燈管觸發電流的聲音,經由耗損使用到壞掉,透露發聲的機件有其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