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遊戲的童年。」這是羅大佑創作歌曲「童年」的其中一段,反映出莘莘學子坐在教室一天後期盼放學的心情。
鐘聲響起,與老師同學道再見,這彷彿是學生每天傍晚的千篇一律,但是過去與現在,密集城市與偏遠鄉村的景況並不盡然相同。在少子化的年代,過去那些動輒上千名學生的國中小愈來愈少,每天數十班排隊等放學的情景不再。相對地,偏遠地區面臨裁併命運的學校愈來愈多,許多學生放學可能要跋山涉水才回得了家。學生對於這段時間的感受也大不相同。
再來看看校門口等候的人群,有阿公阿媽、安親班的大姊姊、幫忙家務的阿姨、隔壁鄰居大嬸…下課有爸爸媽媽親自來接的寶貝其實不多,三三兩兩一起走路回家的小朋友也許更多。在一天中學校和家庭兩大體制的交接處,看似片段模糊,其實可能留有許多小朋友成長中最多的回憶,因為那是自由、發現、也可能是危險的空檔!
放學後,回家前,哆啦A夢的大雄、胖虎到公園打棒球,小丸子與小玉順路走進了雜貨店買零食再分頭回到溫暖的家,電影「艋舺」裡的高中生則轉戰冰果室與撞球場。
你又是怎麼渡過這段無人約束的時間?
也許這段時光彷彿落日餘暉短暫,卻可能是每個學生一天生活中最多變的段落,藏匿著不可告人的際遇及心情。
這回,數位島嶼要徵求穿行在放學後,回家前的新舊相片,用影像再度敲響下課鐘聲,一起放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