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小鎮典雅 沈啟源攝影展
▇ 展覽時間:2012/6/2~2012/6/14‧9:00~22:00
▇ 展覽地點:市長官邸藝文沙龍 台北市中正區徐州路46號
由於鹿港位居台灣西部海岸的中央地點,並且鹿港溪流經此河港出海,成為當時最具港闊水深的天然良港之一。同時,也擁有廣大富庶且盛產農作物的彰化平原腹地,以將當地大量的蔗糖、稻米輸往大陸銷售,再運回各種日常用品販賣。因此,讓鹿港成為台灣中部地區貨物的集 散地及轉運站,其陸路貿易涵蓋台中、南投等地。乾隆49年(1784),清朝正式核准鹿港與福建泉州的蚶江港互相通商往來,更吸引不少泉、漳、粵的移民大量湧入此商港,從此展開貿易興隆、富裕繁華的黃金時代,直到道光30年(1850)海港逐漸產生泥沙淤積的貿易量最高點。在此璀璨繁榮的時期中,沿著各個碼頭區域,逐漸發展成跟河道平行的長條帶狀商行街道,形成八大商郊雲集、店鋪林立、商街屋頂不見天的大型商業聚落。在船行集中區內,各式商船小舟往來頻繁,人潮洶湧熱鬧喧嘩,城市人口曾高達10萬以上(2011年是8.5萬人)。每日皆有百艘左右的大型三桅帆船:戎克船(最大重達5百公噸)進出此商港,並在碼頭停泊處直接裝卸貨物,由此可想像往昔都會薈萃茂盛的風采。不祇成為全台最大的貿易港,也是第二大都市,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美譽。祇是好景不常,因1894年(光緒20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次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台灣被滿清皇朝割讓給日本帝國當為殖民地佔據,促使鹿港富商大多返回大陸或海外僑居地,造成當地人口大量減少。除此,也因河港嚴重淤塞,讓港灣功能逐漸式微,及1908年竣工完成通車的台灣西部南北縱貫線鐵路未經過此地等不利因素下,促使商業經濟逐漸沒落蕭條,大部份居民紛紛遠走他鄉出外謀生。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於1934年實施「市街改正」政策,大量強制拆除舊街道,以拓寬馬路,並改建房屋店面,興建西洋文藝復興形式風格的古典洋樓建築。1937年7月7日,因七七事變促成中日戰爭正式開戰,鹿港與大陸的貿易來往完全被禁止。雖然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日本將台灣歸還給中國。當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並再次回歸大陸,國民政府雖然有意擴建鹿港地區,但自1946年起國共內戰開始爆發,直至1949年初的國軍全面潰敗,而於同年的12月起,大約200多萬軍民自大陸各地傖促撤退遷台並暫定國府首都於台北市至今,鹿港的重新建港更新計劃完全被擱置一旁,將往昔擁有絢爛風華的無限光采,終歸隱蔽寂滅。但是,卻反而未遭受從1973 年12月開始的十大經濟建設成就所引發的文化破壞影響,讓舊城區成為全省古蹟保存最完整的古鎮,處處洋溢著古樸風情,引人思古幽情的浪漫景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