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地圖-張才攝影紀念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3/27-6/6

3/27-6/6 意象地圖-張才攝影紀念展-北美館

攝影三劍客之一 張才(另兩位分別是 鄧南光和李鳴鵰)

展期:2010/3/27 - 2010/6/6
展區:3A區
1916年出生於台北大稻埕的張才(1916-1995),有一位熱衷台灣新文化運動的大哥張維賢,童年充滿著跟隨哥哥成立的「演劇研究會」登台演出、到處活動的回憶,也開啟他對庶民生活關懷與同情之心。1934年在大哥的安排下,他前往日本東京研習攝影,接受當時「新興寫真運動」攝影理念的啟發,二年後返台成立「影心寫場」。 1942-1946年,張才三度往返於臺灣與上海,並以萊卡相機紀錄了當時上海都會風貌,不僅彌補了中國攝影史1940年代在影像紀錄上的空白,同時也是珍貴而極具藝術性的攝影系列作品。

國民政府遷台後,張才無法再前往上海,他參與一群台灣大學人類學教授,對原住民所進行的田野調查,拍攝著名的蘭嶼與原住民系列作品,呈現他們真淳、質樸的生活與性格。與此同時,他也對廟會慶典及其中酬神的歌仔戲團十分感興趣,因此在他的相機底下,生動留下1950年代台灣民間宗教慶典中的熱鬧場面、殷殷祈福的民眾、豐盛的祭品與神豬、以及台下歌仔戲演員為生活打拼的辛酸。自從1957年在延平北路成立「大新照相材料行」後,張才以彩色沖洗的業務為主,較少從事攝影創作,1987年亦曾擔任本館申請展之評議委員。1990年代,張才重新拾起相機,在國外旅遊途中,拍攝一系列彩色風景照,藉由抽象的風格,象徵晚年的心境與對人生的感慨。

張才曾說:「個人攝影理念,向喜直接拍攝,力避仿造性描繪,常憑直覺對事物作主觀之詮釋或造型之表現,或顥示隱喻性幻想,或寫出象徵式影像,或作忠實之紀錄。」他以真誠的情懷,透過觀景窗,平實而直接地反映人生。他的攝影親切、單純而有力,不僅打動人心,也成為台灣紀實攝影的典範。展覽所展出的二百餘件黑白攝影作品,主題包括「上海1942-1946」、「原住民容顏」、「時代觀照」、「三峽豬公」、「新莊大衆爺神明遶境」、「歌仔戲的後台人生」、「影會時期的指導者」、「影心1987-1989」;展覽現場也將一併陳列張才所使用的萊卡相機、收底片用的茶葉罐、日常生活照及珍貴的原使印樣,與他所珍藏之留聲機及黑膠唱片,期能完整呈現這位台灣紀實攝影先行者精采豐饒的生命與影像。


教育活動:
04/03(六) 臺灣攝影三傑座談會
04/17(六) 張才藝術演講會

圖片說明:張才留下許多1950年代至1970年代庶民生活的珍貴影像,尤其對歌仔戲團主題頗為著迷,圖為1948年在大稻埕拍攝新光歌仔戲後台。(北美館提供)
相關展覽訊息請見http://www.tfam.museum/03_Exhibitions/Default.aspx?PKID=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