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蘭新東糖廠位於有聖山之稱的都蘭山下,前身是賴文騫(1886-1945)於1933年(昭和8年)創辦的製糖社會,推廣甘蔗契作及生產紅糖。後來由於供不應求,遂有增資擴廠計畫,乃邀請有人陳傳前來投資。陳傳實地了解後,同意投資。雙方達成合股契約,成立「臺東製糖場合資會社」,資本額5萬日圓,由陳傳任負責人。新廠於1937-38年(昭和12年至13年)間開工運作,舊廠隨即結束。新廠擁有先進的機械設備,採用鐵軌板車輸送,原料甘蔗以卡車運送,產能滿載,所生產紅糖全數銷往日本內地,製糖進入全盛時期。
1943年(昭和18年)二戰末期,因日本、臺灣均遭受空襲,海、陸交通受阻,所產之糖陷於滯銷。次年,轟炸轉劇,工廠生產時斷時續,遂由盈轉虧。最後,全民疏開避難,工廠停工,員工全部解散。戰後不久,賴文騫因病去世,糖廠繼續停擺。
1960年(民國49年),有豐富製紅糖經驗的新竹人黃木水率家族來到都蘭,審度當地種蔗條件良好,乃接手糖廠並加以修建。1962年(民國51年)春完工,是為新東糖廠(新東糖業股份有限公司),恢復甘蔗契作及生產紅糖。甘蔗種植區域涵蓋東河鄉,成功鎮局部,及卑南鄉利吉村等地。紅糖銷售全臺各地,也外銷日本。1976-77年期間,甘蔗種植面積為834.80公頃,年產糖量達8,386,140公斤,在全臺19家糖廠中排名第一。1980年代中期,臺灣經濟結構丕變,工資急遽上揚,導致農村勞力嚴重流失,勞力密集的紅糖廠紛紛歇業。新東糖廠一直苦撐,終於不敵時代的變遷,於1991年關廠。
新東糖廠閒置數年後,由於「Si Ki木雕工作室」的進駐,吸引了一些藝術家前來,廠方乃將辦公廳及宿舍區改為咖啡屋及民宿。臺東縣政府見其地理位置適當,有意將之打造為東海岸新的旅遊帶,於2002年(民國91年)起在新東糖廠舉辦「都蘭山藝術節」,深獲好評。糖廠獲得生機,廠區變身為紅糖博物館,倉庫作為藝術展館,假日有藝術家的跳蚤市場。為閒置空間再利用,樹立了一個新的典範。
新東糖廠的建築可分為製糖工廠、倉庫、辦公廳及宿舍等三部分。製糖工廠及倉庫都是RC結構,屋頂敷以鐵皮。工廠旁豎立的大煙囪,是糖廠的地標。辦公廳及宿舍是日式建築,木結構,保存良好。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m

臺東縣 新東糖廠01

m

臺東縣 新東糖廠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