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興窯於1955年創窯時,即建立第一座蛇窯,後來由於產品銷售量日大,於1960年建立第二座蛇窯,1986年由於不符經濟需求,拆去一座,現在保存的蛇窯是創窯時所建立的蛇窯。921大地震,本窯遭受嚴重的損傷;老蛇窯被震得幾乎全毀,後經克服各種困難,終於在 2000.8.3修復完成 ,現已成為臺灣地區現存仍 實際燒窯的最老蛇窯 ,繼續擔負延續臺灣陶藝傳統的使命。
蛇窯:
◎1955林陳梅 女士【第一代,即現任主人 林清河 之祖母】率子林天鍫 、 林雙喜第二代等創立於南投縣集集鎮田寮里舊中潭公路邊即【集集綠色隧道】,初期設一座蛇窯專門製作實用之粗陶器皿及琉璃瓦,成立後因產品精良普受愛顧,業務蒸蒸日上。
◎1959由於市場需求,為提昇產量又增設一座蛇窯。
◎1960第二代 林添進 (四子)加入本窯經營行列。
◎1963為改善陶土之處理品質不惜鉅資購置大型練土機,當時一般窯場仍以人力或獸力處理陶土。從此,產品品質大幅提昇,而受廣大民眾之肯定。
◎1977由於家族分產由 林雙喜 (第二代二房)獨自接掌
◎1979現任主人 林清河 (第三代、 林雙喜 之獨子)開始接掌,並致力於產品提昇。
◎1980開始採用電窯、瓦斯窯及增設其他現代化之機器設備,以符合現代化做陶之需求。
◎1983臺灣經濟環境大幅變遷,玻璃製品普及與石化製品(塑膠類)之氾濫,粗陶競爭力漸失。故開始減產粗陶,轉而加強開發較有品味之陶藝品,並積極建立窯場特色。
◎1986全部放棄粗陶製作,並減產琉璃瓦,拆除一座蛇窯。將生產重心轉向生活陶藝系列,期使陶藝品走入一般家庭生活。
◎1989來窯玩陶的民眾越來越多,乃斥資設立「陶藝教室」。將「陶藝之旅」活動納入添興窯之正式經營項目,引起相當正面之迴響,全面停產琉璃瓦。
◎1990籌建作品展示場,讓添興窯作品有一個良好的展示空間,同年十一月正式完工開幕,取名為 "添興窯陶藝中心"。
添興窯創窯時的老事務所,為創窯初期以自己生產的磚瓦為主要建材所建;為光復初期臺灣特有建築模式,現已不多見。所有人林清河在台灣現代陶的努力與聲望極具代表性,不但刻意保存且對這棟建築維護與賦予的文化價值,堪為臺灣建築文化的精神象徵。
添興窯創窯時的第一代機器,是添興窯創窯初期印製琉璃瓦的主要設備,為光復初期臺灣陶業較先進之設備。迄1960年起,因添興窯逐漸使用電動沖床而閒置。添興窯為了保存產業歷史脈絡,刻意保存於原位至今,目前仍無發現其他保存的紀錄,其價值已無法估算。所有人林清河在臺灣現代陶的努力與聲望極具代表性,不但刻意保存且對這部機器並維護與賦予其文化價值,堪為臺灣陶業文化的精神象徵。
特色:設置當時因臺灣電力尚未普遍,機器設計以人力操作,必須以二名孔武有力的男性熟練師傅操作。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m

南投縣 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01

m

南投縣 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02

m

南投縣 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03

m

南投縣 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