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三義鄉建中國小是縣內唯一在校園保存「奉安殿」的學校,「奉安殿」是日治時期,專門供奉日本天皇御真影(天皇夫婦玉照)及天皇頒布「教育敕語」的建築物。三義舊名「三叉」,建中國小前身是「銅鑼灣公學校三叉分校」,創立於1904年(明治37年),最早是4年制,後改為6年制。1920年獨立為三叉公學校,1950年(民國39年)改名建中國民學校,1968年改名建中國民小學。 奉安殿的起源跟日本天皇頒布教育敕語有關,1890年(明治23年)日本天皇頒布「教育敕語」,作為全日本最高教育準則。1899年(明治32年)臺灣總督府將敕語謄本與天皇御真影(天皇夫妻玉照)頒發到臺灣各學校。教育敕語視同聖旨,所有課程設計以教育敕語為中心思想,要求老師對此時時心領神會,融會貫通,作為教學依據。頒發到各級學校的教育敕語,深受校方重視。敕語放在梧桐木錦盒中,與御真影一同鎖在特製鐵櫃(又稱奉安庫、奉安櫃)中,校舍發生火警或水災意外事件時,奉安庫的敕語、御照是首要搶救目標。日治期間每逢國家慶典、天皇誕辰,包括元旦(日本新年)、2月11日紀元節(日本神武天皇登基)、4月29日天長節(昭和天皇誕辰、11月3日明治節(明治天皇誕辰)等,校方會恭敬取出錦盒,高舉過眉捧住錦盒,校長打開錦盒捧讀時,全校師生必須低頭肅立聆聽,不可正視,氣氛莊嚴肅穆。日本政府擔心天皇敕語發生任何意外,發起蓋「奉安殿」保護的風氣,奉安殿建築比照日本神社社殿型態,以彰顯其神聖的地位,建材特選耐震防火材料,當時校舍建築多為木造結構,唯奉安殿採鋼筋水泥建造,可見校方重視奉安殿的程度。建中國小奉安殿設計、興建年代已不可考,目前所在位置,是以前的校門口,根據舊照片,建中國小舊校門有兩根方型門柱,前有階梯,學生進登階進校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奉安殿。當時許多學校把奉安殿蓋在校門與校舍之間,師、生出入必經之處,師生經過必須駐足行禮,學校有任何慶祝、典禮活動,都會在奉安殿前拍照留念。臺灣光復後,政府為消除日本殖民的文化陰影,下令將這類意識型態的建築物等破壞或消滅,校園內的奉安殿陸續拆除、毀損,僅有建中國小的奉安殿幸運被保留下來。建中國小奉安殿之所以保存下來的理由包括結構比木造建築強固不易拆除,加上校門易位後,奉安殿從校園進出要衝淪落為邊陲地帶,雖然曾拆除左、右、後側牆體,但主要結構得以幸運保存下來。建中國小奉安殿,是全縣僅存一座日治時期校園意識型態亭閣建築,共有歷史文化意義與歷史建築保存價值,200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並在2003年(民國2年)5月完成修復工程,重現奉安殿昔日風貌。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m

苗栗縣 三義建中國小奉安殿01

m

苗栗縣 三義建中國小奉安殿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