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政府控制原住民地區後,為進一步教化原住民,因此普設神社,寒溪祠即是其中之ㄧ。位在偏遠部落的原住民神社,社格較低,通常以「祠」為名,由駐在當地的警察兼任神職人員,扮演精神上撫育的角色。寒溪祠主體建築規模雖不大,但佔地頗廣,是日本殖民歷史之具體見證,也是原民部落重要的文化地景,當地人俗稱「寒溪神社」。
2.寒溪祠於昭和7年(1932)8月,由寒溪、古魯、小南、四方林、大元五社蕃人寄附苦力,在寒溪駐在所後方山上興建。昭和8年(1933)8月11日上午舉行鎮座式。
3.寒溪祠建設的目的,將日本的神社轉化為原住民部落「自己的」神社,甚具指標作用。該祠將泰雅族的祖靈崇拜編入日本神道信仰中,並於每年8月11日舉行日本傳統的收穫報告祭;五社的住民為此神社的「氏子」,即信徒,5社的頭目為管理人,警察為顧問。
4.光復後寒溪祠乏人管理而荒廢,民國90年代初期當地居民基於石砌擋土牆傾垮,曾籌措經費進行環境整理及步道、砌牆修建,而成現貌。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m

宜蘭縣 寒溪神社遺跡01

m

宜蘭縣 寒溪神社遺跡02

m

宜蘭縣 寒溪神社遺跡03

m

宜蘭縣 寒溪神社遺跡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