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褒忠亭(義民廟)為北台灣客家人的信仰中心, 創建於清乾隆55年,迄今已逾二百餘年,為新埔最古老的廟宇。其建廟原因與清代台灣史上兩次重大民變事件有關,分別是清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事件。
林爽文祖籍福建漳州,清乾隆中期移墾彰化大里杙(今台中縣大里市),乾隆51年(1786)11月,林爽文宣佈反清,南有天地會莊大田,北有王作配合,頓時聲勢浩大,淡水廳同知程峻被困自殺,竹塹巡檢張芝馨戰死,短短一個月餘,全台三分之二淪入其手,震驚朝廷,派遣著名戰將來台,仍無法敉平。
此時竹塹城泉州人及六家、新埔地區客家人分別籌組義勇軍對抗,其中新埔及六家地區的客家人、平埔族等,共組壹千三百餘人之「義民軍」,協助朝廷平亂。乾隆52年,清廷再派福康安率領大軍渡台圍剿林爽文,53年春,林爽文被捕,亂事始完全平定。(參考「義民心鄉土情」,新竹縣文化局,2001)
「義民軍」在對抗王作叛軍過程中死傷慘重,「捐軀殉難者不少,血戰疆場,屍骸拋露到處,夜深常聞鬼哭,各庄人民寤寐難安。」當時有義首王廷昌自備銀兩,請出鄧五得為首,各處收集忠骸,欲設塜廟。於是邀請義首林先坤、
黃宗旺、吳立貴等人,合眾商議。經呈官府批准後,於乾隆53年(1788)由義首王廷昌、黃宗旺、吳立貴、林先坤等偕同粵庄眾仕紳在現址立塚建廟,乾隆55年(1790)廟宇竣工,名為「義民廟」。後以乾隆皇帝頒聖旨『褒忠』二字,表揚粵籍義軍忠義精神,復改稱義民廟為「褒忠亭」。(參考四姓首事簽署於嘉慶7年(1802)之「同立合議規條簿約字」)
同治元年(1862),漳州籍戴萬生復在彰化起事,新埔客家人再度組義民軍,協助官府平亂,此次戰役犧牲之義軍較少,運回之遺骸約六、七十具,安葬於總塚東側,稱之「義民附塚」。
褒忠亭建廟之後,信徒陸續捐贈水田給廟方,稱「義民田」,迄今褒忠亭仍為全省擁有最多不動產的寺廟。光緒21年(1895),日軍攻台,義民廟毀於戰火,直至1904年始重建完成。不過今日所見外貌,為1971年再度重修完成者。
每年農曆7月18至20日為褒忠亭舉辦義民節中元祭典時間,祭典由桃、竹地區十五聯庄信徒輪值主辦,中元祭典於道光15年(1835)開辦,由六家、下山、九芎林、枋寮、新埔、五分埔、石岡、關西、大茅埔、湖口、楊梅、溪北、溪南等十三聯庄輪值主辦祭典。如此循環三屆後,光緒3年(1877)年,大隘地區(北埔、峨眉、寶山)以姜義豐為總爐主,首度加入枋寮義民廟輪值,成為第十四聯庄。民國65(1976)年,溪北區以該祭典區域過大,輪值祭典及各種業務連繫不便,遂再劃分為新屋、觀音兩祭典區,成為今日十五聯庄輪值祭典值現況。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1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2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3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4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5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6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7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8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9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10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11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12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13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14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15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16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17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18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19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20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21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22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23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24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25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26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27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28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29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30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31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32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33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34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35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36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37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38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39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40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41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42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43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44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45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46

m

新竹縣褒忠義民節祭典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