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媽祖石位在淡水鎮自強路33號,即竹圍國小自強分校的運動場上。
關渡媽祖石上刻「關渡媽祖宮天上聖母董事林大春向大龍峒陳悅記管理人陳日仁買此石址在和尚墓湖山頂馬路邊價值金並什費工資金一切計七十元以為永遠保存管理人林大春大正二年癸丑四月二十七日立」。
關渡是臺北盆地唯一的缺口,也是臺北盆地進出淡水的咽喉。其地名來源,有說是平埔族語「山猴」的意思;有稱來自西班牙人稱淡水港為Casidor的語音而來。關渡這個地名有許多寫法,如干豆、甘答、干脰、肩脰、干荳、墘竇、關杜、關豆、關渡、官渡、江頭等等,音皆相近。因地扼淡水河進出臺北盆地的位置,開發極早。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通事賴科鳩眾創建媽祖廟,是北臺第一間古廟,成為早期北臺墾民不分閩南、閩西、粵東客籍共同的守護神及信仰重心,可惜後來不斷發生閩、粵械鬥,客家人南遷桃園,關渡宮成為僅存閩族祭祀的寺廟,不僅如此,關渡宮更與平埔族有相當密切的關系,顯示乾嘉年間,關渡是漢「番」相處相當不錯的地方。由於信徒、香客多,香火既盛,廟產也多,特別是乾隆年間,竹塹(今新竹市)城隍廟僧梅福,向官府稟請,將今蘆洲一帶產業歸關渡媽祖廟後,其地位更為提升,成為北臺最重要的媽祖廟。這塊石頭原是臺北市大龍峒陳悅記所有,當時管理人陳日仁是陳家長房三世祖例授文林郎道光乙酉科鄉進士舉人陳維藻的孫子,他的父親是維藻的四子例授徵仕郎鸛升,日仁則是他的獨子,字德年,乳名騫,生於清同治丙寅年(1866)十月十五日,卒於民國7年(1918),享年53歲。
根據這塊巨石上所留的刻字,說明採石者是陳悅記石工,擬採之打通臺北盆地通淡水至基隆旱路,在關渡通竹圍墜道之用。又據民間傳說,採石工鑿石,震動關渡媽祖,致使陳家石工不敢再繼續,因此,關渡宮董事林大春出面向陳悅記管理人陳日仁購買,為免除他人不知此石所屬或有人惡意開鑿,特刻石碣於上,乃有「媽祖石」之名。
買媽祖石的林大春是日治時期北臺名人,原籍泉州,其先祖於乾隆中葉渡海來臺,後居艋舺,他以運輸為業,遂獲巨利,後再遷關渡。林大春為人明仁謙恕,明治三十年(1897)設仁濟醫院於大稻埕,四十二年,授佩紳章。當乙未(1895)割台之後,關渡宮進行第五次重修,並將廟宇遷建到現址,總共支出1276銀元,董事林大春就捐了285銀元。
關渡媽祖石,因與關渡宮、陳悅記、林大春、關渡隧道等有關,因此,經提報審查後,於民國91年4月25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m

新北市 關渡媽祖石01

m

新北市 關渡媽祖石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