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光緒元)年監生古象賢等人認為文字的創造,使歷史得以延續、文化得以發展,故對於倉頡造字備極尊崇,並感其造字之艱難,而勸世人對於字紙殘書要加以尊重,不要踐踏或污染,而發起並集資建立此亭。目前所見的龍潭聖蹟亭是1925(大正14)年重修後之結果,也是全臺灣面積最大、規劃最完整的惜字亭,在整體環境上,全區採中軸對稱的佈局方式,配置亭身、中門、頭門等建築,整體空間井然有序,由雲牆八字門所構成的中門,弧線優美而柔和,兩側高聳的石筆增加了整體空間的穩定與崇高的視覺感受,整體配置顯示設計者與工匠的虔誠與用心。龍潭聖蹟亭是一處具備建築群與景觀的室外祭祀空間,其空間佈局與建築體傳達出空靈而簡樸的境界,是珍貴的文字崇祀古蹟。亭身部份則是此建築的精華所在,可分成基座與亭體兩部份,前者為方形、兩層洗石子構造,基座四角的螭龍吞腳石雕則是罕見的建築珍品,其奇特的造型,加上上方的鮑魚花草紋飾,更表現出建造當時的技術與東西文化融合的風潮。亭體是焚燒字紙的建築,由石材所構成,約可分成三層,底層的「麟吐玉書」等雕刻,雕工精細、線條優美;中層正面為爐口,爐口上方的橫批與兩側的柱聯雕刻,顯示敬字以增進文風的意義。上層正面有雙龍環抱「聖蹟」二字的雕刻,上方有葫蘆形的塔頂收頭。整體而言,亭身的建築各層不同,自成一局,但組合起來又是成為一個完美的個體,可說是「局中有全、全中有局」的精緻建築。聖蹟亭係為燒化字紙與祭祀倉頡之用,並傳承敬字惜紙文化,是地方上重要的史蹟與休憩場所。除地方人士平日祭祀、燒字紙及休閒使用,亦有不少外地遊客前來參觀。1999(民國88)年12月,台積電公司同意認養聖蹟亭,成為企業界關心文化資產的良好範例。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