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勢庄東柵門位於內埔鄉豐田村,又名「豐田隘門」,屬於聚落型柵門,為早期客家聚落之特殊空間表徵。清康熙末葉,朱一貴舉事,六堆客家人招募鄉勇平定亂事,清廷特頒「懷忠」匾額激勵。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又舉事,六堆鄉勇助清有功,再頒「懷忠」匾以示功勳,並建豐田隘門立碑紀念,直到1897(光緒26)年重修至今。清代惠、潮兩府的客家人移墾來台,台灣主要集中地區為高雄、屏東一帶,屏東六堆地區即為此區客家移民形成的聚落。1701(康熙40)年間的客家墾拓路線由濫濫庄分中、南、北三線,沿麟洛河發展;即至康熙末年已建立十三大庄、六十四小庄,成為六堆日後的聚落基礎,其主要分佈於下淡水溪、東港溪及林邊溪三大流域,包括今之武洛、長治、麟洛、內埔、竹田、萬巒、新埤及佳冬等地。1721(康熙60)年下淡水溪以東的聚落組成六堆鄉團組織,因地方聚落為對付朱一貴民變,由地方鄉民籌組之自衛組織。所謂「六堆」乃客籍團練組織分為「前、中、後、左、右加前鋒」之統稱,且以西勢忠義祠為團練中心。「堆」之意,或云「隊」字同義,或說與「塘」、「營」同為營汛單位,六堆或六隊、六營,主要取其與官制不同之稱呼。客家民團協助平定朱一貴民便後,亦佔領原為漳泉人村庄的新北勢庄。約於1736~1769年(清乾隆年間)興築柵門環繞庄外,原本興建有東、西、北三柵門,以防範平埔族與他族原住民之侵擾,為自發性之防禦工事,北柵門於1897(光緒26)年間修築時立有石碑,以紅磚疊砌造,屋面為二坡水硬山擱檁作法,曲形圓脊。即至日治時期,北柵門僅作為一通道門戶,進出村庄均需經過此一柵門。進入光復後,大型載重車輛進出頻繁,1989(民國78)年遂打除原柵門之部分石柱、銃眼與「懷忠里」匾額,雖於稍候補回該門額,然修補工法有待精進。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