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金門鎮總兵署位於金門縣金城鎮浯江街五十三號,即金門後浦東門,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間,總兵陳龍就明末文魁許獬的故宅「叢青軒」改建而成。許獬原名行周,因夢揭榜魁,而更今名,字子遜,號鍾斗,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中舉。二十九年(1601年)高中會試第一,故有許會元之稱。尋殿試二甲一名,改庶吉士,授編修。許獬性嚴峻,幼時即天資聰穎,九歲能文,十三歲便學貫經史。殫心力學,文筆精妙,文章為海內所傳誦,故亦被尊稱為「許同安」。因以「叢青軒」為書齋,便將文集名為《叢青軒集》。另外尚有《四書合喙鳴》、《易解》等著作。許獬英年早逝,卒年時僅三十七,祀入鄉賢,配祀朱子祠。金門鎮總兵署原位於金門所城,在浯洲之南,距後浦五里。東、西、南三面阻海,北以山阻,高聳臨江,極目東南,為備海之要地。故老相傳明代時,南門商船雲集,城內人煙稠密,有東、西、南、北四大街及城中八卦街。但清康熙二年(1662年)為對抗明鄭而行「遷界」,墮城毀舍,又遷民於內地,所城人煙逐漸稀少。另一方面,由於地勢轉變,本來金門舊城,海邊有沙汕,港口包藏,可以泊船。其後,沙汕卻逐漸淹沒。而後浦則因,形勢優於舊城。且後浦早在明代嘉靖年間,鄉民便自築堡壘,以禦倭寇。崇禎末,甚至曾為海寇李魁奇攻陷。故康熙間,幾經策畫,終於將總兵署移駐後浦。此外,根據許氏族譜所記,總兵署移駐後浦,亦與總兵陳龍迷信風水,期盼子息有關。因陳龍艱於子息,有人勸稱其後浦人丁富厚,地多佳氣,遂移總兵署至後浦。而舊城則一衰於倭寇之焚掠,再衰於清初墮城毀舍,加以署衙它遷,年代久遠,只餘碎瓦殘礫。同治七年(1868年)總兵署改為協鎮署。民國三年(1914年)金門設縣,次年改為金門縣公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公署改為福建省政府辦公廳,近年則曾做為金門縣警局使用。清金門鎮總兵署,座北朝南偏東,為四進二廊式的四合院建築。三開間的頭門形制完整,石材猶見古樸。入門後庭院深邃,古木參天,樹蔭濃密,衙署之氣勢凜然。主軸線上朝外的是五開間的大堂,大堂與頭門之間用一石板甬道聯繫。署中原有「嘯月軒」,東為東花廳,西為西園幕廳,間架寬敞,中間則以長衖相連。前設露庭。南邊的幾座屋宇,則經過嘉慶年間總兵林孫重修,並署名為「棠花閣」。臨浯江街側有照壁一堵,但已非原貌。由明末許獬讀書處、清金門鎮總兵署、金門縣公署、福建省政府至今日,不論就建築本身還是在歷史文化的意義上,對金門地區而言,這裡都是非常重要且值得紀念的文化資產。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m

金門縣 清金門鎮總兵署01

m

金門縣 清金門鎮總兵署02

m

金門縣 清金門鎮總兵署03

m

金門縣 清金門鎮總兵署04

m

金門縣 清金門鎮總兵署05

m

金門縣 清金門鎮總兵署06

m

金門縣 清金門鎮總兵署07

m

金門縣 清金門鎮總兵署08

m

金門縣 清金門鎮總兵署09

m

金門縣 清金門鎮總兵署10

m

金門縣 清金門鎮總兵署11

m

金門縣 清金門鎮總兵署12

m

金門縣 清金門鎮總兵署13

m

金門縣 清金門鎮總兵署14

m

金門縣 清金門鎮總兵署15

m

金門縣 清金門鎮總兵署16

m

金門縣 清金門鎮總兵署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