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分佈在台灣的原住民族,大都居住在高山地區,社會組織結構均以氏族部落為中心,行農耕狩獵的生活。族群之間生活文化的差異度相當的大,如語言、歌舞、生活祭儀、工藝器物、住居服飾和社會組織,都各有其特色,在台灣的歷史中,呈現出多樣豐富的人文風貌。

布農族與泰雅族是一個典型的高山原住民族,他們生活的領域介於海拔高度約五百至三千公尺之間,為台灣原住民中最能適應於山地生活的部族。

 原住民傳統的社會中,男子天生必須要具備有作戰、狩獵的技能,且捕獵的獵物假如能夠比一般人更多,就表示此人的生活智能與戰鬥技能高人一等,將會成為部落中的英雄或領導人物。

 這種因生活領域的生存競爭,造就了他們為天生的狩獵民族,另外一點需特別強調的是,狩獵生活完全是因為生存所需求,對於狩獵的行為皆有一套嚴謹的祭儀規範與禁忌,絕不採取趕盡殺絕的掠取手段。這遵循自然供需的生態法則,無疑是希望人與野生動物都能夠保持永續的繁衍。

 從日據時代起,深居於高山峻嶺間的原住民因政策統治的因素,經歷過幾次的族群遷移,被迫放棄獵場離開了祖居地,開始過著所謂開化的平地農耕生活,轉眼間六七十年的時間過去了,人們的生活也起了相當程度的變化,一些固有的傳統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消失或式微,年輕與老一輩的族人明顯有著相當大的觀念落差,近年來原住民中一些有識之士驚覺事態的嚴重性,為了保存傳統文化,大聲急呼自我族群的認同,尤其是文化的傳承部分。

 於是尋根的祭儀活動在鄉里引起極大的迴響,部落間有些仍不願帶著遺憾走入歷史的老人,無不企盼在有生之年能夠帶著年輕族人回到祖居地尋根,試圖整理出先祖父輩早已傾倒的石板屋,並慎重囑咐著家族所屬的獵場與疆域(然眼前的獵場早已納入國家的管理體系,你只能看著深邃的山谷與溪壑,遙想祖先追趕獵物馳聘在林間的身影)。族群中斷的歷史,此刻也許正熱切的在中央山脈間的某個山谷裡進行著,年輕人回到了祖居地,手上生澀的握著傳統老舊獵槍,心中仍然有著些許的疑惑,但從老人家堅毅神情上,他們知道自己是屬於山林的,曾經是擁有眼前這片山林的主人。

 原來離開了山林,也就等於放棄了自己的文化。
 
 現在通往祖居地的獵場,每次必須依規定提出狩獵申請才可前往,路徑遙遠而艱辛,途中常常需要沿著超過七十度的岩壁和碎石坡而行,山徑斷斷續續,沒有路痕,往往下方就是深達三、四百公尺的溪底,有時伸腳試探,輕輕一碰,稀哩嘩啦一大堆土石滑落淵底。然而每一個人的心都是篤定的,且猶如在進行一場神聖的儀式般,穩穩循著祖先的腳步前進,是歸鄉?是狩獵?傳統與現代的傳承,在此間已不用言語了,只有彼此邁開步伐發出的聲息,及那偶爾徊盪在山谷中久久不去的槍聲。

沒有漢人政權,是不是就沒有「盜獵」這個名詞了?

 有人質疑著,政府禁獵,及有關山林的管理,是完全忽略了原住民的文化傳統。他們期待的認為,祖居地的獵場應該分區交由原住民管理,也許這將會是一個文化與生態永續經營的轉機……。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1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2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3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4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5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6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7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8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9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10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11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12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14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14-1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15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17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18

m

中央山脈的縱行者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