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爺爺,我沒手!」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當時任行政院院長的蔣經國抱起三歲的楊恩典,她靦腆輕聲地向蔣爺爺說著;經國先生用堅定的語氣說:「沒有手沒關係,妳還有腳呀!用腳可以做很多事呀!」
經國先生的這番話,深深銘刻在楊恩典小小的心靈,也改變了她自卑羞澀的心。她開始以腳趾夾筆寫字、洗臉刷牙、梳頭、穿衣服等。
今年二十七歲的楊恩典已經是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昂然走出了生命陰影,成了知名的口足畫家。
民國六十三年三月五日剛出生的楊恩典被遺棄於高雄縣岡山菜市場的肉攤上,她雙臂全無、右腳畸形短小,隨即被人送到岡山壽天里派出所。
高雄縣內有兩、三個收養孤兒的慈善機構,派出所主管陳巡官打電話聯絡都被拒絕收養。陳巡官最後想到了較偏遠的「六龜山地育幼院」楊煦夫婦,經過聯絡後,一向熱心助人的楊媽媽──林鳳英就答應收養這個沒有手的女嬰,並把她當成自己的女兒一樣扶養。楊恩典在楊媽媽悉心照顧下,原本大家認為養不活的棄嬰,已健健康康的存活下來,而楊媽媽無論何時都是揹著楊恩典,兩人幾乎是形影不離。被父母遺棄的楊恩典,在楊媽媽身上獲得了母愛的補償。
「爸媽就像一根蠟燭,點燃自己照亮別人,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楊恩典說出她對養父母楊煦夫婦的感激;在她小時候印象裡楊媽媽沒有一天睡過好覺,因為楊媽媽收養了不少嬰兒,晚上大大小小都睡在一起,半夜都會吵鬧,楊媽媽都要起來好幾次泡奶給他們喝。
「六龜山地育幼院」位於高雄縣六龜偏遠的山邊前有荖濃溪、紅水溪環繞,因蔣經國前後來過六次而聲名遠播,其中第二次到訪時,他抱起了無臂的女孩楊恩典,第二天成了媒體的新聞焦點,「我很喜歡去六龜孤兒院,因為我除了喜愛孩子,更可以在那體會到豐盈的愛心。」蔣經國六度蒞臨;還私下捐錢給孤兒院,而創辦人楊煦也成為蔣經國民間十一位老朋友之一。
楊煦,山東人,放棄台中師範的高薪教職,到台北就讀神學院,民國四十四年畢業後自願到六龜浸信會服務,這時教會開始收容孤兒,漸漸孩童越來越多了,楊煦決心辦一個育幼院,於是花盡所有積蓄,標了會,買下了位於荖濃溪、紅水溪環繞的偏僻山區「大苦苓」這塊地。
楊煦帶著一家人來到這不毛之地,胼手胝足開荒整地,建茅屋、闢菜園、養雞、鴨、豬,自給自足創立了六龜山地育幼院,一直到蔣經國意外造訪育幼院後,改變了育幼院的命運。在蔣經國的特別關照下,育幼院環境生活進步了,水電能充足供應,茅草屋也改建成鋼筋水泥樓,還建了一座水泥橋,育幼院對外交通也較為方便。
創辦到現在,已有四十多年的育幼院前後總共收容有五百多位院童,如今這些院童陸陸續續已長大成人、踏入社會,有的成為鄉長,有的服役軍中,不過每年創辦人楊煦過壽時,大家都會攜家帶眷,回到育幼院為育幼院的「大家長」楊煦做壽。
「蔣爺爺是我的貴人。」楊恩典說出她對蔣經國的感念。經國先生不但關心恩典、還送恩典到台北振興復健中心裝義肢。蔣經國每次到育幼院,總不忘抱抱她話家常,鼓勵她,使得楊恩典能刻苦自勵、殘而不廢,走出陰暗的角落。
「我不會埋怨我的親生父母。」楊恩典有一陣子一直很想見到親生的父母,甚至四處打聽尋找,但都沒有下落,她相信父母遺棄她、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她並不恨他們,到現在楊恩典還是不放棄任何能見到親生父母一面的希望。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長得亭亭玉立的楊恩典,並不迴避這個問題。想到感情歸宿,楊恩典希望另一半是虔誠基督徒,能夠支持她作畫,不計較她的缺陷,以平常心,有緣份來期待這個姻緣,她說:「一輩子只能嫁這麼一次。」
用左腳作畫的楊恩典,儘管醫生警告,長時間作畫會使她的脊椎側彎更嚴重,但楊恩典堅定的表示:「我永遠不會放棄作畫。」
「我最喜歡在育幼院前的吊橋散步,看著夕陽倒影在荖濃溪裡。」在這與世無爭的六龜山地育幼院裡,楊恩典生活規律,晚上畫畫、白天看書、沈思,有時假日教院童畫畫,有時受邀到學校或軍中演講,將她的成長喜悅與別人分享。
「上帝很公平,雖然我沒有雙手,但我得到的比別人多。」楊恩典似乎比別人早熟,她用唯一正常的左腳做事、寫字、畫畫,她奮勇爬過坎坷歲月,並且希望以作畫來回饋育幼院,幫助跟她有相同遭遇的人,「就像我的養父母楊煦夫婦在大苦苓所做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