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馬璘遺址自明治33年(1900年)鳥居龍藏先生進行埔里社人類學調查時於烏牛欄高丘(即為大馬璘遺址所在台地)發現石器時代遺物,日治時代末期以來,曾進行多次考古發掘。民國38年中央研究院與台灣大學合作發掘,為戰後首次重要發掘,1970年代濁大計劃也曾經小規模發掘,921地震後也經過多次較大規模發掘。歷年發掘資料已經說明遺址範圍廣大,而且出土遺物豐富,並具有多重文化層次堆積。民國97年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劉益昌君,再度進行本次指定區域內遺址較為深入之考古發掘研究,發現石器、陶器、石棺等豐富、珍貴的文化遺產。
二、大馬璘遺址為日治時期初所發現的遺址,從發現至今,共經歷了9次考古發掘工作,由每一次的調查及考古發掘的資料顯示,大馬璘遺址的地下資料是相當豐富而多元的。由於文化內涵具有獨特性且具代表性,因此學界稱為大馬璘文化,本文化發展於距今3600-1000年前的大埔里地區,亦涵蓋了埔里地區水蛙堀、大馬璘及曲冰等重要的遺址。
三、民國81年在內政部與文建會委託的研究計畫中,本遺址被考古學者選定為台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之一,並建議儘速規劃部份地區進行現址保存,指定為古蹟;其餘除建議指定以外的地區,在建築、開發前應先進行發掘研究(宋文薰等 1992:76-77),由此,可窺見本遺址之重要性。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