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眼井俗稱為四孔井,日治時期稱四目井,臺灣光復後改稱四眼井、位處在馬公市中央街最北端處。東、西、北三面都是海拔6到8公尺高的丘地,開口向南的「山谷」底部。井的開鑿年代並沒有確切的史料可考,但是以馬公(古稱「媽宮」)從唐宋以後就是東洋(南洋)航線中繼站的事實來推測,四眼井一帶有可能很早就因為位置潌下,可以滙集三方泉水供人取用,而吸引附近的漁民前來聚居,後來又逐漸被整砌成可供過往船舶加水的大井。據說馬公中央街舊稱「大井街」,就是因為這口大井而得名的。
早年澎湖人的民生用水(包括飲用水)都取之於井泉,因此在還沒有自來水之前,四眼井一直都是今馬公中央街北段居民最重要的生活水源。當附近的街市形成之後,汲水人數不斷的增加,人們於是利用貿易帆船由福建帶來的花崗岩板(俗稱為「壓艙石」),搭蓋在井面上做為汲水平臺,並且在臺面上留設四個取水孔,來因應多人同時取水的需求,及維護汲水的秩序。日治中期(約1930年代以後期)馬公市區有了自來水設施之後,四眼井逐漸變成只供居民洗滌之用的水井;民國50(1961)年代後期,國內經濟狀況逐漸改善,市民都習於使用自來水之後,四眼井的洗滌功能才全面的式微。
民國60年(1971)澎湖的觀光事業正式起步之後,四眼井也開始以其獨特的造形吸引遊客的目光,而逐漸成為馬公中央街重要的觀光景點。民國74年(1985),內政部有鑑於四眼井在馬公早年市街的發展史上具有相當的指標意義,而將它指定為閩台地區第三級古蹟,民國96(2007)年以後又隨著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條文修訂而被改編為縣定古蹟迄今。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m

澎湖縣 四眼井01

m

澎湖縣 四眼井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