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台北靈安社緣起
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為配合台北稻江霞海城隍老爺的祭祀活動,大稻埕地區從商的信徒們集資,赴大陸福建福州恭塑謝、范二將軍神將,組成靈安社。(吳亞梅(1987),「靈安社一一八年記」。民俗曲藝,第47期,頁26)
台北靈安社謝范二將軍平日供奉於台北霞海城隍廟內,至清末迄今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皆擔任霞海城隍輿前開路壓陣北管社,謝范二將軍老祖為北台灣開光最久的神將,迄今已一百四十一年,也是臺北市現存歷史最悠久北管子弟團體。
謝范二將軍將軍分別名為謝必安及范無救,台北霞海城隍廟內靈安社謝范二將軍神龕外兩副對聯分別為「必難瞞我善惡正邪皆立判,安得欺人是非曲直總先知」及「無須奸宄到此門來他戰慄,救應忠良隨何處去我扶持」,第一個字即分別為「必、安、無、救」四個字。

貳.日治時代大事紀
一. 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社中部分師兄弟因故獨立自組「共樂軒」,並仿靈安社謝范二將軍形制製作神將。(吳亞梅(1987),「靈安社一一八年記」。民俗曲藝,第47期,頁26)。
二. 大正十一年(西元1922年)4月8日(農曆三月十二日)為慶祝謝范二將軍開光五十週年,靈安社成員另赴大陸福州恭塑文武二判官開光。(《臺灣日日新報》,1922.04.08,第六版,第7851號。)由於文武判官神格高於謝范將軍,故文武二判官平日安奉於廟內正殿霞海城隍兩側,護駕稻江霞海城隍老爺,為北台灣開光最久的文武二判官神將。
三.大正十二年(西元1923年)4月,日本裕仁太太子訪臺,在日本當局邀請下,特邀請當時臺北市大稻埕及艋舺兩地知名北管及南管社團與會,並以各種戲曲陣頭及神將予以歡迎,台北靈安社亦參與出陣慶祝,其中文武二判官及謝范二將軍亦在行列中。(邱坤良(1992),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頁252~255),最後經審查委員會採點,台北靈安社榮獲甲等殊榮。(《臺南新報》,1923.05.06,第五版,第7610號。)
四.大正十三年(西元1924年)5月,由台北靈安社恭迎「台北府城隍爺」聖駕,自大稻埕霞海城隍廟至松山供奉。(高賢治,「松山台北府城隍廟的由來」,頁1)
五.昭和四年(西元1929年)台北旅高鄉賢,自台北霞海城隍廟分鄉到高雄鹽埕興建高
雄霞海城隍廟,並由當地民眾成立「高雄靈安社」北管子弟團。(吳亞梅(1987),
「靈安社一一八年記」。民俗曲藝,第47期,頁26)

参.台灣光復後大事紀
一.民國49年,為迎接美國總統艾森豪訪華,台北靈安社參加歡迎及歡送艾森豪總統的行列。(《聯合報》,1960.06.12,第二版。)
二.民國50年,為慶祝開國五十週年,台北靈安社參加元旦慶祝活動行列。(《聯合報》,1960.12.29,第二版。)
三. 民國51年,為慶祝雙十國慶,台北靈安社參加國慶遊藝活動行列。(《聯合報》,1962.10.10,第三版。)
四. 民國57年,為慶祝雙十國慶,台北靈安社參加國慶遊藝活動行列,並由靈安社社長施合鄭先生以台北市民間遊藝協會理事長身分,率領致敬團,代表全體會員,恭向總統呈獻致敬書。(《聯合報》,1968.10.11,第六版。)
五. 民國60年,為慶祝中華民國六十週年雙十國慶,台北靈安社參加國慶遊藝活動行列,並由靈安社社長施合鄭先生以台北市民間遊藝協會理事長身分,率領致敬團,代表全體會員,恭向總統呈獻致敬書。(《聯合報》,1971.10.11,第三版。)
六. 民國64年,台灣民間戲劇史上更有意義的一件事,則是邱坤良先生於六十四年冬帶領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和戲劇系國劇組的學生加入台北靈安社,給原本沒落的民間戲曲活動掀起一陣熱潮。(野臺高歌-臺灣民間戲曲活動的參與,王秋桂《聯合報副刊》,1979.12.22,第八版。),首開傳統北管子弟社團教授大學生風氣之先河,亦是靈安社接受女性子弟參與的開始。
七.民國62年至民國65年間,受台北大甲同鄉會邀請,參加大甲天上聖母北港進香回鑾陣頭遊行活動。(陳明終(1987),「大甲迎媽祖」。民俗曲藝,第47期,頁76-79),靈安社因參加大甲迎媽祖,於民國63年獲得壓帆賞旗一支。
八.民國75年獲得教育部頒發北管傳統音樂類薪傳獎。(《聯合報》,1986.10.21,第
二版。),全台僅有彰化梨春園.台北靈安社.羅東福蘭社三個團體分別於民國
74年.75年.76年獲得此殊榮。
九.民國83年.84年慶祝臺灣光復節暨法主聖君聖誕遶境,連續兩年特等賞最高殊
榮,並獲得壓帆賞旗兩支。
十.民國90年為慶祝謝范二將軍開光130週年,經向謝范二將軍老祖博杯獲得允許,
敬塑新祖謝范二將軍,並於該年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上午,假台北霞海城隍
廟進行開光儀式,於該年的農曆五月十一日由老祖帶領新祖參與暗訪。
十一.民國99年3月開始,台北靈安社開始重新恢復北管練習,並訓練新血神將成員,
進行傳統文化薪傳,每週於社館一樓練習一次迄今從未間斷。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01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02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03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04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05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06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07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08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09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10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11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12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13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14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15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16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17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18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19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20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21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22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23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24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25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26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27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28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29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30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31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32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33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34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35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36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37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38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39

m

臺北靈安社神將陣頭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