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城北門外古市街創建於明代中葉,為金門城千戶所城內發展興盛而到城外的一條商業市街。當時,城內人口估計已達二、三千人,城內南北市街的商業規模顯然無法滿足實際需要,加上金門城以東的聚落,如古崗、珠山、歐厝、東沙、東社、山前、賢厝、庵前等,多以北門出入,往來人口多,因此在此發展出另一條市街。但隨著清代縣治的北遷,金門城榮景不再,北門外古市街也跟著沒落北門城外的古市街,長約135公尺,過去古街端點為獄帝爺宮(南)及王公宮(北),因獄帝爺宮年久失修,將神祗移往王公宮(後重修稱迴向殿),今僅剩王公宮。目前有宮廟一間,店屋24間,傳統一落四攑頭5間及傳統二落建築一間。在北門外古市街的區界來看,靠城牆的一端為南側稱「街頂」,北側稱「街下」,街道的東西南北四處出口設有隘門,目前街下出口及西邊巷弄內還留有石條遺跡。古街道寬約3公尺,中央以花崗石為鋪面,約1公尺,而兩側以水泥鋪實,還留設40公分寬的「轍車道」。過去古街中央為零星石塊所鋪設,不如今日排列緊密,兩側則為土路夯實,每遇甘霖驟降,行人皆行走於石上,以防泥濘沾身。後經歷砲戰摧殘,路面受損,因感於行路之不便,決議每戶出資900元,配合政府資金以修建此街。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