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吊橋始建於日據後期昭和12年(1937年),原設計可以通行車輛,民國43年碧潭大橋完工後公路隨之改線,碧潭吊橋始卸下公路橋梁的身份,禁止車輛行,同時進行第一次維修,之後僅供行人及自行車來往。民國49年進行第二次維修,將橋面混擬土橫梁更換為鋼工字樑,並增設抗風索。民國52年因葛樂禮颱風而封橋,至民國55年進行第三次修建,橋面寬度縮為3.2公尺,採兩路單行通道,中間1.2公尺的欄杆間隔。
碧潭吊橋於民國86年曾由中華民國結構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進行整體的結構安全鑑定,建議儘速詳細檢測或維修改建,招標歷經6次流標而幸運保留。其後於民國89年進行碧潭吊橋第四次的維修工程,除兩岸的橋塔結構不作變動外,其餘整修項目包括主索、吊索、抗風主索、抗風支索之更新抽換,主索兩端之錨碇基礎與兩座混凝土橋台柱之保養,並將前次維修後的雙向行走通道改回原始寬廣橋面樣貌,一直維持至今。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