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藤坪斷橋又名「龍騰斷橋」,位於舊山線鐵路魚藤坪鐵橋上游80公尺處。這座曾經被譽為「台灣鐵路藝術極品」的磚拱鐵路橋,經歷1935年、1999年兩次台灣中部大地震,留下斷橋殘拱歷史傷痕,深具歷史意義與建築技術紀念價值。「魚藤坪」是三義鄉龍騰村舊名,相傳先民開墾當地時,在山區廣植魚藤,因而得名。
傳說先民種魚藤,是為了剋制鯉魚精作祟,不只在龍騰山區廣植魚藤,還將東南方的高山取名為「關刀山」,希望關刀斬斷魚藤,藉以毒殺鯉魚,居民得以安居,台灣光復後設村,村民認為魚藤不雅,才改名「龍騰」。根據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所出版的台灣鐵道史(未定稿)(中卷)記載,魚藤坪橋基礎工程,於1906年(明治39年)5月1日開工,1907年(明治40年)1月30日完工。橋樑工程由三叉河出張所長稻垣兵太郎設計,中央桁架樑則由美國技師CoopperSchneider設計,由久米組(日本一個以鐵道工程起家的營造業者)承造。
魚藤坪鐵路橋以磚石砌造橋腳、連拱、鋼板橋、上承式桁架組成,屬於複合材料鐵路橋樑,當時台灣類似構造的橋樑只有鳳山溪鐵橋。魚藤坪鐵路橋位處台灣縱貫鐵路最高、最陡、施工難度最高的路段,自然成為日治時代台灣鐵道部海拔最高、跨距最大鐵道橋樑。
1935年(昭和10年)4月21日中部大地震,震央在魚藤坪橋附近10餘公里處的關刀山,受損嚴重,南岸第7、第8橋腳間連拱斷裂崩落,南岸60呎鋼板樑懸空,其餘連拱也嚴重龜裂,列車無法通行。7月7日大規模餘震,第8、第9橋腳間連拱震落。震災後,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檢討魚藤坪橋修復問題,因為復舊不易、磚拱橋不耐震、南北兩端有三處曲率半徑達三百公尺的大彎道等因素,此決定在西側80公尺處另建新橋。為了運送新橋建材,工程單位將舊橋龜裂及有安全顧慮的結構敲除,搭上施工鷹架,方便工程列車運送新橋所需建材,1936年(昭和11年)材料備妥後,動工施作鋼筋混凝土上承式鋼板新橋。1938年新橋完工後,舊橋鋼板樑、上承桁架才拆除,橋墩間連拱因為安全理由才進一步敲除。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魚藤坪斷橋第4座橋腳攔腰震斷,成為兩度見證中部大地震的歷史古蹟,引起各方關注,隨即進行古蹟審查,評定為縣定古蹟,2000年文建會指定為震災紀念物,2003年苗栗縣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m

苗栗縣 魚藤坪斷橋01

m

苗栗縣 魚藤坪斷橋02

m

苗栗縣 魚藤坪斷橋03

m

苗栗縣 魚藤坪斷橋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