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天后宮是旗山街區最重要的廟宇。嘉慶10年(1805)間由臺灣縣知縣薛志亮、內門歲貢生游化(1752〜1826)等率先捐款籌建,歷經12年募款,在地方官紳與商家的共同襄贊之下,於嘉慶22年(1817)左右動工興建,道光4年(1824)落成,爾後成為旗山街區住民的共同信仰。
一百八十餘年來,旗山天后宮歷經幾次階段性修護,不過,拍攝於民國35年(1946)間的重修紀念照,說明當時就是今日三開間雙護龍的格局。來到這裡,站在廟前的埕場,迎面而來的是素燒筒瓦、瓦當和滴水舖成的紅色屋頂,不僅如此,石雕龍柱映襯著門面和壁堵的色彩,依然是一片紅,似乎道盡了旗山人的熱情。三川殿的正脊和垂脊沿著屋頂三面環開,處處是色彩豐富、造型熱鬧的剪黏和泥塑,有龍鳳、有仙翁、有山水、有鳥獸,還有卷草。近一點看,無論是正面牌樓,亦或是兩側小港,一斗三升、獅座疊斗、三爪瓜筒等傳統或創意的木工手法,令人驚喜;木雕、彩繪和石雕交替演出,目不暇給。進入三川殿,穿過迴廊便到了正殿,神龕上端坐著微黑透著亮光的媽祖神像,這可是全臺屈指可數的軟身雕刻作品。環顧殿內,處處佈滿了歷史文物,如石碑、如匾額……等。這些精緻的建築藝術以及豐富的歷史文物,充分象徵天后宮在旗山區內的崇高地位。因此,民國89年(2000)5月31日被原高雄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97年(2008)進行修復工程,民國100(2011)完成修復。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