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門習俗中,每年七月初一日開始,家家戶戶門口都會吊掛一盞普渡燈,並舉行普渡儀式,祭祀無人奉祀的好兄弟,十五日則普遍舉行中元普渡。中元普渡在中國民間(尤其是閩南地區和台灣島內)非常普遍,但在七月家家戶戶掛著一盞「普渡燈」的習俗,近代以來卻是金門獨有的一項民俗景觀。
到民國七十年代電力普遍之後,民間使用的普渡燈是用白鐵皮銲接而成,這盞普渡燈的支架和上、下兩面都是白鐵皮,前、左、右三面是玻璃,朝後的背面空著,前面有一個「葱管」可以插香,玻璃片上畫著簡單的花草,左、右兩片小玻璃上則分別用紅色油漆寫著「七月流火」和「中元普渡」等字。從七月初一日開始,接上電線,每天入夜後插電亮燈,為來來往往的「好兄弟」照路,免得他摸錯門路誤闖進某一個人家裡,既「便人」也「庇己」,充滿人情味。
「七月流火」一語出自《詩經.國風.豳風》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句。「七月」指夏曆的七月;「流」指移動、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不是繞太陽運行的火星),即心宿。「大火星」是一顆著名的紅巨星,能放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夏曆的五月黃昏,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夏曆的七月黃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這時「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 所以,「七月流火」的真實意思,是說在夏曆七月,天氣漸漸轉涼,每當黃昏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
其中的火,並不是指燃燒的火,而是指天上的星,「火」星,或稱大火,即心宿二,天蠍座的主星。此星每年夏曆五月的黃昏,出現在正南方,方向最正,位置最高;六月以後,就開始偏西下降;流,即下降。「七月流火」指夏曆七月(相當於陽曆八月),「火」星下降,表示暑氣已退,寒氣將來。所以便有下文的「九月授衣」,夏曆九月就要開始準備禦寒的衣服。
這段記事有一個典故:據說三千年前,周成王下面有一個豳國,在今天的陝西省彬縣。豳國很早以前是周民族的農業文化發祥地。那時曆法尚未完善,指導農事活動要靠觀星。每年夏末,一顆名叫火的紅星,端端正正出現在正南方天空。憑著祖傳的觀察經驗,農夫知道夏天將盡,秋天將至,一年當中最忙碌的秋收時節到了。
匆匆又是數日,秋夕同一時刻,農夫又看南天,發現那顆大火較之數日前向西移下墜了。又過數日,西移下墜更甚。一個月後的同一時刻,再看南天,大火球已移墜到西邊地平線上,太低,翳於雲霧,遮于山嶽,看不見了。這個過程就叫「七月流火」。所以,如果用「七月流火」來形容陽曆七月天氣炎熱,無論在時間上和內容上都是錯誤的。不過,在現代語文中,用「七月流火」來形容七月天氣炎熱的例子並不在少數,如果以約定俗成來解釋語言現象,則並無不妥。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