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624年福建巡府南居易奏准攻打為了與明帝國通商貿易而占據澎湖之荷蘭人,荷軍戰敗退走,旋佔領臺灣(今安平古堡)駐地築城,作為貿易及施政中心。在此前兩年(西元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即為踏查良好港灣而派遣艦隊抵臺,翌年(西元1623年)率荷蘭士兵及班達島土人於安平建城堡,時至西元1624年該城已毀,乃就原址再行築城,稱奧倫治城(今安平古堡),以紀念領導荷蘭北方七州同盟脫離西班牙統治的奧倫治公爵之豐功偉業。
明永曆15年(西元1661 年),鄭成功來臺驅荷,並遷居熱蘭遮城,故名王城。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施琅攻臺,翌年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王城喪失其地位,設軍裝局。同治10年(西元1871年)軍火庫爆炸,城垣傾圮,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沈葆楨有鑑於淪為殘蹟的臺灣城軍事價值已失,遂大量拆除臺灣城磚石為興築二鯤鯓砲臺(今億載金城)所需建材,至此臺灣城僅餘斷垣殘壁。日明治30年(西元1897年),為建造安平海關宿舍,就殘蹟之上另築高臺,其上在建西式洋樓,改稱安平古堡,此時臺灣城原貌盡失,空留一堵殘牆為歷史見證。(施添福,1999:48頁)然依日昭和11年(1936)栗山俊一繪製之復原圖推測,角(外)城似有內、外城壁,此外,除已經指定者外,當時外城尚有五段殘蹟。
隨時代變遷,主權更替(隨荷蘭時期至二戰後多次易名,前後依序為熱蘭遮城、臺灣城、王城、安平鎮城-安平城、紅毛城、磚城、赤崁城、和蘭城-荷蘭城、安平古堡等共十個之多。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