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文昌祠位於現在的苗栗縣苗栗市區西南,中正路與文昌路交叉口上。面積為1,387平方公尺,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苗栗地區的行政區劃從明末以來多有變動,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起隸屬於臺灣府諸羅縣。隨著移民的增加和地位的逐漸重要,雍正元年(1723年)臺灣北部增設淡水廳及彰化縣,苗栗地區屬於彰化縣管轄,雍正九年(1731年)改歸淡水廳管轄,光緒元年(1875年)增設臺北府,將淡水廳分為淡水、新竹兩縣,苗栗隸屬於臺北府新竹縣。臺灣建省後,苗栗正式設縣,隸屬於臺灣府。苗栗地區從乾隆年間逐漸開發之後文風日盛,讀書考科舉的人越來越多,因此在光緒八年(1882年)有例貢生林際春、廩生陳萬青、生員黃文龍、監生邱蘊常、范炳輝等人倡議建造被民間崇祀為主管考試和讀書的文昌帝君祠,延聘堪輿師監生王東海監造,規模為一座二進及左側護龍,共十六間。工程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完成,同年、董事林際春由新竹背負文昌帝君神像入祠安座。文昌帝君配祀韓文公(韓愈)及倉頡,有祀田兩處,一在四湖桄榔埔,一在蛤子市斗涵頭。
光緒十五年冬(1889年)首任苗栗縣知縣林桂芬抵任,因當時苗栗縣初設,所以把文昌祠作為暫時的辦公場所,一年後才遷到新建完成的衙署。光緒十八年(1892年)、又在文昌祠內的倉頡廳及左護龍設立英才書院,做為苗栗地區主要的教育機構,在臺灣割讓後,書院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而文昌祠則是一度淪為日人的憲兵駐屯地、公學校分教場和支廳宿舍,也因而遭到嚴重的破壞,直到光復後才加以重新整修。
苗栗文昌祠是一座三開間兩進兩廊的合院式祠宇。祠前有寬闊的廟埕,埕前有一道照牆與中正路分隔,照牆左右設出入的山門各一座。前殿外檐裝修多由砂岩雕成,正面開三門,抱鼓石特別碩大,是其他廟宇比較少見的。中門左右鏤雕石質夔形圓窗,形式古樸。大木結構多用角形樑,是主要的特徵。由於民間相信文昌帝君職司考運,所以每屆考期、臨考的學子除了祈求金榜題名之外,考取後還願時多將姓名及校名留下,久而久之,琳琅滿目,就為文昌祠的正殿空間添加幾許特殊的景觀。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m

苗栗縣 苗栗文昌祠01

m

苗栗縣 苗栗文昌祠02

m

苗栗縣 苗栗文昌祠03

m

苗栗縣 苗栗文昌祠04

m

苗栗縣 苗栗文昌祠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