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末期中國居民移民到宜蘭時,因恐遭原住民出草,多求助於當地石聖爺廟所奉祀的石頭公保佑。當地民眾有感於石頭公相當靈驗,加以舊時人民有將較為體弱多病的小孩給神明當義子,希望神明保佑小孩順利長大的做法,於是開始有信徒將石頭公旁的石頭磨平並繫上紅線佩帶於小孩身上,希望藉以得到石頭公庇佑,孩童也因此得以順利長大,故而有「掛貫」儀式的出現。
最早的「掛貫」是從石頭公旁的石頭取得石塊磨平打洞再穿上紅繩而成,後來,石塊銳減,改用「古錢幣」,清領時期、日治時期的銅幣都有。近來,則由廟方鑄造圓型「石聖爺公保佑平安貫」,正面刻有「石聖王爺公」,背面刻有「保佑平安」,供民眾在七夕帶著孩子前來祈求佩帶,守護兒童平安長大。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1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2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3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4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5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6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7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8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9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10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11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12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13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14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15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16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17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18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19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20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21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22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23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24

m

宜蘭縣 冬山八寶掛貫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