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信仰最原始是屬於「女巫信仰」。按南宋廖鵬飛所撰《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記載:「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而南宋高宗莆田進士黃公度<題順廟>詩亦有:「平生不厭混巫媼,己死猶能效國功」。宋黃巌孫撰《仙溪志》卷9<三妃廟>:「順濟廟,本湄洲林氏女。為巫,能知人禍福,歿而人祠之」足見媽祖最原始形象乃女巫信仰。此外,宋李俊甫的《莆田比事》言:「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異,能言人休咎,死廟食焉」。丁伯桂《順濟聖妃廟記》:「少能言人禍福,歿稱通賢神女,或曰龍女也」。所謂神女、龍女應指其具有神通,能預知未來吉凶,故死後受人崇拜。
媽祖在宋徽宗宣和4年(西元1122年)因路允迪出使高麗海難事件賜「順濟」廟匾,此為媽祖首次受到官方的褒揚,當時媽祖信仰可能已在民間流傳久遠。而媽祖第一次得到皇帝冊封,則在宋高宗紹興26年(西元1156年),封為「靈惠夫人」。隔二年加封「昭應」,而後孝宗時又因救瘟疫、平海寇等神蹟再加封「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
至宋光宗昭熙年間又以連年救旱救疫晉封「靈惠妃」,自此至宋亡皆封為「妃」級。到元朝因航運的發達,媽祖信仰日益普及,媽祖的地位也愈來愈崇高。元世祖至元年間,以媽祖保護漕運晉封「天妃」,此後成宗、文宗、順帝皆有加封,而位階仍為「天妃」階級,其原因都與保護漕運有關。
明成祖3年(西元1405年)曾恢復「靈惠夫人」封號,隔二年又封為「聖妃」,至永樂年間,因派遣鄭和下西洋尋找惠帝、宣揚國威,由於航海需仰賴媽祖安定軍心,又加封為「天妃」。清康熙19年(西元1680年)鄭經敗走廈門,退守臺灣,清近已作攻台之準備,為爭取民心乃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康熙23年(西元1684年)施琅將軍攻克臺灣,為避免功高震主引來殺機,託言媽祖顯靈助戰,同年康熙冊封媽祖為「天后」,成為位階最高之女神。
媽祖信仰為臺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也是移民社會和海洋文化的表徵,臺灣民間供奉媽祖的廟宇、神壇、民宅和舟船數量眾多,而媽祖的信徒更是遍佈世界各地不可計數。關於媽祖的身世,自宋代以來即有許多版本,各地文獻方志、碑文均有不同說法;直到清代以降,民間大致採信明僧昭乘所著《天妃顯聖錄》之說,有關媽祖身世的說詞才日趨一致。關於媽祖的誕辰,臺灣民間皆認定是農曆三月廿三日,其實在宋元兩朝文獻中均未提及媽祖誕辰;明代之後才訂為三月廿三日。按李獻璋所撰〈元明地方志的媽祖傳說之演變〉考證 ,乃因明代船舶多於三月返航,按慣例須祭拜媽祖以酬謝神恩之故。
「遶境」出巡是臺灣民間信仰最為普遍常見的活動,所謂遶境是指神明巡視轄區,一般神明也有所謂「溫庄」的活動。遶境出巡屬於角頭性的例行性活動,目的在巡視地方驅除邪煞、祈求合境平安。「進香」則是神明前往外地拜會,是神與神,人與人之間的聯誼活動,大甲鎮瀾宮原本是大甲、大安、外埔和后里地區五十三庄的信仰中心,其進香目的地,日治之前是前往湄洲嶼朝天閣謁祖進香,甲午戰爭之後,轉往北港朝天宮進香,自民國77年(西元1988年)起則改往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1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2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3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4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5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6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7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8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9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10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11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12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13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14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15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16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17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18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19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20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21

m

臺中市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1 起駕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