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屯舊名「白沙墩」,根據文獻記載,清雍正年間已有漢人移墾此地,到了乾隆時期開始有大批移民從福建惠安、同安渡海來台,正式在此從事開墾,才逐漸形成聚落。「白沙墩」行政區的建立,史料記載,最早可溯自同冶十年陳培佳所著《淡水廳志》。白沙墩莊屬於當時淡水廳南端的一莊,是淡水廳內少數幾個官道經過的路站。清乾隆年間,當時民眾奉請媽祖軟身壹尊供奉於民宅,直到咸豐晚年由境內信眾集資籌建土埆廟宇。據「新竹縣志初稿」(清光緒23年,1898)記載:「拱天宮在白沙墩莊,距竹城□□里.同治二年(1863)建.廟宇三十四坪九合七勺、地基二百九十七坪.」另根據1964年出版的「苗栗縣志卷二:人文宗教篇」中提到「通霄鎮白東里拱天宮,主祀天上聖母,創建於清道光30年(1850)」之間有一輪的誤差。未建廟前,先民早已組團往北港進香,但參加人數約百人左右。當時參加的香客均背著網袋,裝著香旗及換洗的衣裳、糧食及大斗雨傘,一步步跟隨媽祖前進。據聞當時已有行進於海邊、濁水溪等跋山涉水不行大道之記錄。根據地方耆老報導,此習俗大約已有170年歷史。當地民眾男生在入伍前、女生在出嫁前都會參加進香之旅,視為年輕人的成年禮儀式。因此每年拱天宮媽祖往北港進香是白沙屯一年一度的大事,許多出外工作或遷居外地的鄉親都會回鄉來參與盛事。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