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萬華區成都路十號的三級古蹟「西門紅樓」為一座紅磚造的八角形二樓洋式建築,這是日據初期臺灣所建較早的市場。一八九六年臺北西門外先設立木造簡單的市場,繼而在一九0八年正式建造包括八角形紅樓與十字形的建築,當時也稱為新起街市場,服務西門附近的市民。同時期全臺所建的市場後來大都已改建,唯獨西門紅樓留存下來,在臺灣之近代民生建設事業上具有歷史價值。
紅樓為近年才使用的名稱,原來的名稱是「市場八角堂」,設計者為當時總督府營繕課的近藤十郎先生,八角堂的牆體為紅磚,樓板為鋼筋水泥,但屋頂為鋼骨桁架,有如雨傘骨般呈放射狀,非常具有特色。
市場內販售花卉、書刊、藥品、日本醬菜以及臺灣土產。年節時也經營布匹百貨,非常熱鬧,成為老一輩臺北人記憶裡深刻之事。民國86年西門紅樓邁入修繕與再利用準備階段,87年10月西門紅樓修繕完工,營運定位幾經波折,於九十一年西門紅樓以「說唱藝術」為營運主軸,並以「紅樓劇場」為名,由本局交由委託財團法人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營運,以演出及推廣說唱藝術等各類型的藝文展演活動。
96年5月3日配合本府事權統一原則,將十字樓及南北廣場併入西門紅樓經營,於96年11月起由本局與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合作,以振興西門商圈之繁華與文化觀光產業發展,文化創意與藝文展演活動之推展等營運目標。西門紅樓一樓為展示、文創精品販售及餐飲複合式空間;二樓為藝文展演空間,與不同類型之藝文團體進行合作,除讓遊客們體驗喝茶看戲之難得體驗外,亦達到扶植藝文團體及推廣之目的。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