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華這小而美的台北行政區域,有著老社區的樸實美感、傳統廟宇建築與信仰文化,但也存在著西門町多樣性的潮流文化,我將以一個在這裡擁有出生、成長經驗的角色,漫遊在屬於萬華新舊美感交雜的時空,並且觀察記錄。
關於開始逐步記錄萬華,其實是因為大學時期需要繳交作業,雖然是作業,但是授課老師總會給學生相當大的鼓勵,去讓我們執行自己的創作與想法,當時所拍照的方式都是純黑白攝影,而表現方式也比較偏向記錄影像。而後,畢業離開了校園,出社會到職場工作多年,始終覺得攝影是一種生活思考的必需養份。
投入攝影不難,是個容易取得成果的創作方法,近年來數位影像的開發與效能,讓我更欣喜於創作的方便性;直到大約在2009年,我又重新檢視傳統攝影方式,發現影像創作的邏輯還是用傳統底片36格是最銘心的,因為會更慎重去對待作品,也才有心思去細心檢閱每一格之間的關係。
我想,也許這才是攝影精神的本質。
除此之外,至於為何採取底片模式拍攝,也還有一個很基本的源由,因為目前底片之色感層次比數位的好看太多,在內心抗拒使用創作方式為色澤層次差的數位拍攝,我選擇作品還是以保守但富有層次的底片來創作,畢竟這樣創作的成品也比較符合自己期待的。
以下,就以古意萬華、龍山寺群像與西門町街景以及這三個類別的影像,呈現關於我成長背景的一些消逝與變遷。

【作者簡介】
復興商工美工科
嶺東科技大學視傳系
專職設計、影像、插圖創作

古意萬華
對於萬華的傳統、舊貌,我採取的影像表達或許是個人企圖比較重的,並非代表全是個人經驗。
而我希望用如此的論述──藉由過去我拍攝的所有關於萬華的景物人事,來建構我心中的影像記憶地圖。
和平西路上的鳥種販賣是街頭一種特色,喜歡鳥類的朋友總會在這品頭論足。


三水街市場有一群賣著二手物品的流動攤家,擺放各種稀奇古怪的商品在街頭招攬客人。


龍山河濱,這裡是萬華早期的商業渡船口,曾經興盛各種茶莊文化。


萬華舊社區的一間老時裝店,櫥窗有各式花布供顧客選樣。


萬華舊新富市場的一角,有著古樸的木造建築屋舍。


萬華街頭迎媽祖誕辰,熱鬧的電音三太子舞動流行的節奏為媽祖祝壽。


環南家禽批發,這裡曾是大台北家禽的批發中心,戶外棚場呈現特殊的歷史情感。


在修繕的圍籬的華江橋,跟雁鴨塗鴉呈現有趣的畫面。


環南市場的角落,堆置垃圾的一塊空地。


空地因都市更新成為停車場,荒蕪的萬華一角等著被建商開發。


編按:
萬華區位於台灣台北市西南側,原稱艋舺。艋舺原為台灣原住民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語「獨木舟」之意,因其為港口,多見獨木舟。艋舺因港商之利,曾經盛極一時,於清領時期,與台南府城、彰化鹿港並列為三大重要城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
由於是台北最早發展的區域,有眾多老舊社區及古蹟,例如西邊的艋舺龍山寺(二級古蹟)傳統街區,但是也有年輕人喜好聚集的徒步區引領時尚潮流,例如北邊的西門町為購物娛樂、商業、電影藝術文化中心。


龍山寺群像
以寺廟為中心的釋放情感,是我觀察到這是萬華的特殊性,藉由人地、事物……產生紀錄式影像,也是我理性的情感對話。
儘管是喚不回的記憶,消失殆盡的場景,我還是希望能用影像建構出,屬於我印象中台北萬華的風景。
寺廟
每逢龍山寺農曆十五,信徒總會在寺廟各角落齊誦經文,聲音在寺廟繚繞,讓人心靈頓時寂靜。


下午時分,誦詠經文的虔誠信徒和佛祖對望著。


獻花給佛祖,每個人都有心中的一個願望。


虔誠信徒對著上天誦讀經。


寺廟外有著奇特的販賣放生鳥攤家,不知道這文化是不是合乎生命道德?


一群年輕粉絲,等待日本偶像到訪龍山寺,給偶像一個特別的驚喜。


商場
龍山商場裡的那卡西餐廳客人點著唱不膩的日本演歌。


龍山商場興盛一種過去情懷的那卡西餐廳文化,讓大家在這裡展現舞姿和歌唱。


龍山商場內有著一家賣骨董商品的店家,在地上堆置一些過去元首的相片,和一些不知名的素人照。


將晚的龍山商場外群眾聚集,影子伴著大鐘有著時光流逝的老台北情懷。


編按:
龍山寺總面積約1,800坪,坐北朝南,為三進四合院之中國宮殿式建築物。前殿的特色有八角藻井以及全台灣唯一的鑄銅龍柱。大殿有金柱撐起的圓形螺旋狀藻井,相當罕見。整體的建築不論是石雕、木雕、彩繪和格局樣貌,都非常精緻,展現了台灣傳統寺廟之美。
地址為廣州街211號。西臨西園路一段,為著名佛具街。南面為廣州街,再往南有艋舺公園、龍山寺地下街、台北捷運龍山寺站、龍山商場、萬華區行政中心、臺鐵萬華車站等。交通、商業、休閒、生活機能均十分便利。


西門町街景
在這裡,有時我會感到徬徨,在這裡,我常會思索該如何去看待每件事的消長。
2000年就讀大學時就已經開始長期攝影這環境了,有時候,我也真的不知道如何用語言或文字解釋萬華、西門與我之間的關係。
舊時光
西門町的街角販賣著各種香港文化的刊物,承載著老情感的書報攤文化。


老西門的紅包場文化在過去總是吸引老榮民們消費,而這樣的情調漸淡,人去樓空,昔日的歌星倩影也默默的消失了。


在熱鬧的流行街頭,特別讓人寧靜頓空的天后宮,而這裡有著過去寺廟常見的特殊動物肖像。


過去禮服訂製的商店街,大都為紅包場女伶製做禮服。


新景象
捷運西門站六號出口,人潮常停駐這裡。觀看這裡形形色色年輕人的打扮,別有一種樂趣。


一群嬉皮重車在西門町馬路上呼嘯而過。


塗鴉在西門街道時常出現,久而久之變成默許的一項街頭藝術品。


西門街頭常有簽唱會,一群瘋狂的歌迷展現他們迷戀偶像的展現方式。


西門町街頭各種人和物的流動,產生對比強烈的流動趣味。


西門街頭偶像活動吸引路人駐足欣賞。


在西門徒步區可見多元文化交融,街頭有著基督教的宣揚舞台,和穿過鏡頭的外國觀光客和擁抱的情侶。


西門町廣場前扮演女鬼的角色扮演女模正在宣傳鬼屋的特別活動。


編按:
西門町得名自日治時期行政區劃,該區域位於台北市萬華區東北方,目前大約包括中華路、康定路、漢口街及成都路之內的範圍。90年代初期,台北市政府與西門町當地商家,重新將這裡規劃為行人徒步區,小型演唱會、簽唱會、唱片首賣會輪番登場,要看首輪電影,西門町更是首選。
這些活動的增長也逐漸將青少年拉回這個區域,也成為目前台北市西區最重要的消費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