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永和區華新街上濃濃地展現出緬甸人的生活樣貌,

舉凡美食、生活百貨、音樂唱片、服飾、佛教信仰的寺廟等,

無不突顯緬甸文化的多樣性,更和諧地融入了台灣在地的文化,

因此,本主題從緬甸街的人物和生活故事看外來文化在台灣生根的面貌,

展現台灣人民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緬甸心。台灣情

採訪、攝影/ 鄧素涵、伍玉盈、莊文傑 編輯/ 莊文傑

新北市消防局出動消防車和大型噴水槍向民眾噴水掃射,和民眾手中的小水槍形成有趣的對比!


小孩們拿著巨砲水槍見人就發動水彈攻擊,大叔拿起水盆朝不苟言笑的大嬸潑去,阿姨不甘示弱地出動家裡的鍋碗瓢盆加入戰局,遠處更見一大台消防車車頂上,消防員奮力地用大型噴射水槍朝路上的人群掃射,連在現場做連線報導的電視台記者和攝影師都不能倖免,一大桶冰涼的水就迎面潑來,想閃都來不及!

  夏日的這一天,在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的每個人,全都可以目無章法,拿起水見人就要用力潑灑!無論怎麼被潑,就是沒人在閃躲,反而更用力拿加倍的水往別人身上潑去,身上越溼的人表示就會帶著更多的好運。聚集在這裡的緬甸人、台灣人、或專程到此的外國人,正用象徵純淨又可去除霉運的清水互道新年祝賀,歡慶緬甸最傳統的新年儀式──潑水節!


(左)超級武器販賣-人人必備水槍一支!   ▲(中、右) 大砲小砲不要緊,最要緊的是能夠「濕」你身!

(左)現場連線報導的記者也不能倖免,慘遭大水灌頂!   ▲ (右)外國遊客也參與其中,大夥玩得不亦樂乎!


  從活動舉辦規模逐漸盛大的潑水節來看,緬甸文化已經滲透華新街的每一寸土地。四十年前,德州電子公司在此設廠華新街因此聚集將近三萬多名來台生活打拼的緬甸人。無論從日常生活習慣、文化信仰、美食等,這裡都洋溢著濃厚的緬甸文化,成為在台灣一種獨特的市集景觀,更是華新街的最大特色。
  「以前這邊都是稻田!」住在華新街有四十年的伍美錦,一邊切著蔥頭,一邊用臺山話印像深刻地述說當年她從緬甸隻身來到這裡時,只見兩三戶人家,和她想像中的台灣完全不一樣。隨著時代演進,周圍環境從一整片稻田,再到德州電子廠的設立,又有五十多家緬甸道地小吃店沿街開設,華新街的面貌不斷更迭,好似家鄉悄悄融入台灣,對這塊土地的情感也慢慢加深。見證這塊土地的成長,也漸漸融入台灣庶民生活的伍美錦說:「現在啊,就不想回去緬甸囉,在台灣這裡這麼好。」外來的文化在台灣開花結果,彼此包容、接納、融合,豐富了寶島的在地文化。



(左)不管男女老少都習慣擠座在小小的走廊上大啖美食,形成了緬甸街獨特的騎樓飲茶式文化。
(中)走在路上,偶而還可以看到身穿傳統服裝的婦女。  
(右)四人一齊就可以「開檯」了,店家們忙裡偷閒的最佳娛樂,放鬆一下心情準備晚上開店的再衝刺。

(左)悠閒的周末讓我也來看看緬文報吧! 關心一下祖國的局勢。
(右)小小的店面擠滿了來自家鄉的貨物,從日常用品、書籍到唱片應有盡有,不免讓進出的顧客都摩肩接踵。

   在台生根的緬甸人特別重視自身佛教的信仰,緬甸廟亦然成為重要的宗教中心,在這裡承載著緬人的精神寄託、對故鄉的思念,更有著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

   靠近興南夜市的路上,只要抬頭望上看,不難發現寫著「緬華佛教弘法會」黃底紅字搶眼的招牌。這座位在公寓第四及第五層的緬甸廟,佛堂、師父的宿舍以及廚房都擠在這個兩層樓加起來不到六十坪的緬甸廟裡,並由四位還在努力學習國語、積極融入台灣社會的緬甸師父負責管理。雖坐落在人車紛雜的公寓裡,但師父的生活依舊非常規律,每晚十一點就寢,清晨四點起床做禮拜,下午帶領信徒坐禪、說佛法,為信徒解惑。

   重大節日前夕,信徒會和師父一起鋪上喜氣洋洋、色彩鮮豔的地毯。緬曆四月十五號是緬甸人的新年,是佛誕日,也是潑水節。當天,廟裡會進行傳統的誦經法會,信徒也會在廟裡忙著做傳統美食,從正餐咖哩雞到甜點,大家一邊用緬甸語聊天一邊工作,忙得不亦樂乎。




(左)潑水節前一晚,師父和信徒聯手把厚重但顏色鮮豔的地毯鋪開,喜氣洋洋地迎接隔天前來廟裡的人群。
(右)師父們每天的生活都是由信徒來供養, 和普通吃素的佛教和尚不同的是,即使信徒供養肉類師父們仍會食用



(左)浴佛節這天廟裡擠滿了來自台灣各地的緬甸人,坐在地上靜心聆聽著來自中壢的大師父的開釋。
(右)「媽媽,浴佛要浴多少次?」張姓小朋友問著。「你浴九次吧!」媽媽告訴她要浴跟自己歲數加一的次數,這樣才會長命百歲。

)緬甸全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信奉佛教,合掌誠心用緬文念佛是每週日下午兩點,信徒們齊聚緬甸廟進行禮佛和坐禪活動的開始
)湯圓代表圓滿團圓,薯粉皮裹著紅糖餡,婦女們手中搓的湯圓過了熱水後灑上椰絲,就是緬甸人新年必吃的甜點


   每周一三五的晚上,佛堂內會擺起幾張桌子,師父們搖身一變就擔任起兒童緬文班的「兼職」老師,教導五名國小學生(來台緬甸人的第二代)基本緬文用語。緬文班從2010年開始招收學生,使用的教材都從緬甸空運過來,從基礎的發音到練習學寫難度有點高的緬文字。學生家長認為,因為小孩離祖國很遠,但是傳統文化和語言是絕對需要學習的,因此,儘管他們再忙,每週都會抽出時間帶小孩來這裡上課,希望緬甸的傳統文化可以在第二代扎根和延續。




「快坐下來寫!」師父屢次勸導,但八歲的曹鑫膺在緬文班上課的時候總是喜歡爬高爬低,跑進跑出,讓師父也拿他沒輒。
師父假裝手中有糖果逗著只有一歲多的曹仁俊,小孩更傻傻地被騙,還用手去沾來嚐,可愛的舉動讓師父笑開了懷。



緬文課後,小孩們聽著師父,口中也唸唸有詞地跟著念出用緬文發音的佛經, 是傳統更是佛教文化的傳承。

   從歡慶的節日潑水節,再到生活環境到重視信仰和文化傳承,緬甸文化扎根台灣,成為多元文化當中的一股勢力。來自緬甸的人們,有著代表堅韌的民族特性,離鄉背井更懂得珍惜自己的文化,特殊的人格特質和文化內涵在異地綻放,格外讓人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