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風戰浪的鏢魚手──台東新港鏢旗魚
攝影、文字/ 許焜山
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台灣,承襲了日本人鏢旗魚的技術,從日治時期開始,夏天時以捕獵雨傘旗魚為主,冬天一到,就紛紛換上大型頭架,準備趁著東北季風捲起大浪的時刻,射捕沿著黑潮向北游動、價格極好的白肉旗魚與紅肉旗魚。
曾經,鏢旗魚改善了台灣漁村的生活。然而,經歷了五、六十年產業的變動、漁業資源日漸枯竭和流刺網的濫用,這項特殊的漁業技術漸漸地走入歷史。過去漁獲鼎盛的八斗子、和平島、南方澳等海港,早已不見鏢旗魚船的蹤影。走遍台灣海岸線,只剩下台東縣新港(成功鎮)的鏢旗魚船還在海上航行,而老漁夫們也只能用渾身的本領繼續拼搏,在風浪中抓緊最後的希望:希望這項獨特的鏢旗魚技術不要消失、希望我們的海洋仍豐富滿盈,更希望,漁民的文化和氣概,能成為島嶼永不褪色的篇章。
01
台東新港(成功鎮)是目前台灣海域還保有傳統鏢旗魚技術的漁港,停泊在港邊的鏢旗魚船像是雄赳赳、氣昂昂的軍隊,列陣排開、蓄勢待發,等候合適天氣一到來,就隨時啟航出發,前往沿岸海域鏢獵旗魚。
02
輝吉叔是「龍漁發號」的副船長,他是永福船長的得力助手,也是左鏢手。輝吉叔雖然已經有三十多年豐富的鏢魚經驗,卻還是一本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天未亮就來到船上,動手準備早餐。
03
夏天風浪較為平順,可以利用出港航行的途中吃早餐,簡單的兩三道菜就是漁夫一天體力的後盾。早餐剩下的飯菜也可能留作午餐,因為待旗魚漸漸浮現之後,就是全神貫注、分秒必爭的緊湊工作,省下煮飯的人手和時間也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
04
站在頭架上的觀魚手從早上到下午,無論風浪多大,太陽多烈,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除了上廁所及快速吃午飯之外,觀魚手阿水叔始終直直挺立前方,眼觀四面,阿水叔是搜尋旗魚身影的尖兵,與世界上行進速度最快的動物進行著無聲的比賽,可謂第一號「快眼手」!
05
旗魚浮現了!「財福興號」的舵手加足馬力,全速前進追捕旗魚。正鏢手(通常也是船長,日本人稱「大公」)握緊鏢竿,直指旗魚的方向,鏢船緊追在後,黑煙沖天。
06
鏢魚船追獵旗魚,同時舵手也要關注大浪。必須推浪前進,大浪才不會衝擊漁船。船若被大浪迎面衝擊,大則會有浪打翻船的危險,小則是頭架上鏢手的一大挑戰,又要站穩,又要使力射鏢,功力可見一般。
07
適合鏢旗魚的天氣大約是四到六級風,海面總是相當浪濤洶湧。浪起浪落,只有經驗豐富的舵手和鏢手才能默契十足、合作無間,勇猛追魚!
08
一陣一陣的大浪,鏢手必須眼明手快,才能緊追旗魚,鎖定目標。
09
「吉福號」也看到旗魚了!分秒必爭、迎浪前進!
10
相隔不遠處,「宏一興號」也在追魚,瞧那正鏢手穩當站在鏢台的雄姿!
11
大浪一波跟著一波,浪起浪落,全船船員還是專注追尋旗魚的蹤跡,無視大浪的凶險。鏢旗魚船滑入浪中的瞬間,見證了人類與自然的搏鬥。
12
永福船長聚精會神地觀察海況、潮流與風勢,經驗豐富的船長一般都有三、四十年鏢旗魚的經驗,他所累積的知識、直覺和判斷,都有其高人一等的功力,也因此而能有豐碩的漁獲。
13
船隻前方有雨傘旗魚跳出水面,鏢魚手德清叔和指揮手新木叔(人稱ももさん,音「摸摸桑」,他負責用雙手比劃方向,指示舵手開船)合作無間,準備鏢射旗魚,頗有即將手到擒來的氣勢。
14
落鏢中的!「破雨傘」(雨傘旗魚的俗稱)翻身現出肚白!
15
穩當收繩,螢光亮麗的雨傘旗魚順利被輝吉叔拉上鏢船,身邊穿藍色雨衣的ももさん也忙於解開纏繞的鏢繩,將鏢繩安裝妥當,準備下一波的出擊。
16
風浪中,又看見立翅旗魚(俗稱白肉旗魚),船員們全神貫注展開第二波追捕。
17
又一次落鏢中的!把高價值的白肉旗魚拉近船身,準備齊力拉上鏢魚船。
18
白肉旗魚安置妥當,外號「幼齒」的年輕鏢手蹲跪在船板上,用力拉出深入旗魚背部的倒鉤。
19
ももさん是經驗豐富的老船員,年過六十還是神采奕奕、幽默風趣,眼力一點也不輸給年輕人。
20
結束一天的鏢魚作業,返航途中大夥兒輕鬆一下,抽根煙,慶賀一天的豐收。
21
一尾一尾的旗魚被拉上魚市場的磅秤台,這是成就與滿足的一刻。
22
魚市場一排一排的旗魚,待價而沽。如今這種豐收的景象,只有在台東縣成功漁港才能看到了。
23
靠岸之後,鏢手們往往會聚在一起喝點小酒,唱歌同樂。這是漁夫們下工後的生活剪影,他們離開飄浪的海域,踏實生活、忘情唱歌。
24
ももさん拿著麥克風投入地唱著歌,後面永福船長則開心地伴舞。忘情的神態來自於豐沛熱血的性格,他們是不折不扣的海上男兒!
眼看著「鏢旗魚」的技術後繼無人,經驗豐富的鏢魚高手們心中有無限的感慨。社會變遷,新一代的年輕人對「討海」沒有興趣也缺乏感情,加上流刺網(俗稱「掃綾」)奪攬漁業資源,更讓鏢旗魚失去競爭力,比起往年,鏢旗魚的漁獲量大概只剩下三分之一,漁夫們的收入已大不如前。
記錄鏢旗魚影像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如何讓擁有高度傳統技術的鏢旗魚技法不致全然斷層、消失?如何傳承台灣如此獨特的海洋文化?這樣的問號不只存在漁民們的心中,更值得我們深入去了解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