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 leslie0809
廚
浴
厝
-------------------------------------------------------------------------------------------------------------
圖/文 kevin051118
古厝,它滿載著我們童年那嬉鬧時光。 我仍時常憶起,那段在天井中與兄弟姊妹「跳房子」、在防空洞中玩牌、與家人相處的光景。 當回到這,我總習慣一個人靜靜的凝視,凝視著發生在這的一點一滴……
-------------------------------------------------------------------------------------------------------------
圖/文 chico
牆上有紀錄身高的刻度,還要找本書製造垂直的角度。 沙發上有原子筆和彩色筆的塗鴉,只是完成後沒有人會誇獎。有一個你知道被媽媽打的時候可以躲起來的角落.......門口結實纍纍的木瓜樹、伴隨午後笑聲的藤椅,目送你上學上班,等你回家分享喜悅,或分擔解憂。當有天成了游子,躺上床舖閉上雙眼,出現一個讓你錯置卻安穩的空間,那就是家。(拍攝時間:1985,拍攝地點:南投縣)
-------------------------------------------------------------------------------------------------------------
圖/文 王嘉益
日前騎車經過嘉義市世賢路的志航國小旁時,忽然間,對面路邊的一片竹籬笆強烈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禁不住地在竹籬笆前停車佇足打量。眼前的景像,很快地將我的記憶帶回到40年前的童年時代,腦海裡映出了一幕幕模糊的畫面。在小巷子中的一片竹籬笆內,黃色土地上幾棵半層樓高的木瓜樹和不知名的小樹散落其間,絲瓜棚下幾隻雞鴨在小水漥邊喝著水,再往內一排住有五戶人家的最左一間平房,便是我住了好幾年的家。搬離後十幾年,再度從小巷中路過時,突然驚覺我小時候的那道竹籬笆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半層樓高的冰冷水泥磚牆,再也看不到我記憶中的兒時景像了。(拍攝時間:民國98年,拍攝地點:嘉義市)
-------------------------------------------------------------------------------------------------------------
圖/文 a8715367
在農村,不論植物或動物,每一個生命都具有特殊的意義。當新生兒出生,或是孩子考上大學、結婚、生子的那年,有些農家會種下一株樹苗,象徵著新生的生命,或是做為重要的記念。伴隨著孩子的成長、離家,當年種下的樹木,也隨之開花結果。他們不僅參與了生產,也擔負著安撫家屋長者的思念與期望。他們伴隨著好幾個人類世代的成長,同時也繁衍了好幾個世代,擁有自己的子代。照片中的狗,是我們家第三代的守門人,名字叫VOLVO。他的祖母叫小白,是我大學時代領養的流浪狗;他的爸爸叫來福,是個會自己下水游泳、解暑的奇怪傢伙。雖然小白和來福都已經不在人世,但是在VOLVO身上仍然可以看見前代的影子。他的血液連結著我的青年時光,也承載著我現在的生活情狀。隨著年紀的增長、生命經驗的累積,似乎越來越能瞭解,為什麼祖父當年會向著被徵收的土地流淚。對長年生活在農村的人來說,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一切,記載著太多的時間記憶,同時也承載著當下的生活,以及未來的期待與展望。
-------------------------------------------------------------------------------------------------------------
圖/文 陳旺展
有水頭富;無水頭厝,是金門地方人家朗朗上口的一句俗諺。從洋樓頂上望去那鄰居老厝正在整修,聚落的風貌得已延續;家屋記憶得已傳承。
-------------------------------------------------------------------------------------------------------------
圖/文 陳旺展
位在金門珠山聚落的薛氏人家,這座三落大厝曾是清末民初建築之ㄧ的珠山「頂三落」建築,可以說是珠山早期的建築代表,是曾經發跡南洋致富的薛憲章在清乾隆四十一年間(西元1776年)獨力營造,清朝初年的古樸風格如今荒煙漫草,殘破的大厝,不知何時故人追尋。(拍攝時間:2010年10月,拍攝地點:金門珠山聚落)
-------------------------------------------------------------------------------------------------------------
圖/文 陳旺展
-------------------------------------------------------------------------------------------------------------
圖/文 Jessica
聚落的一磚一瓦,連接著家與家之間的關係,濃厚的家戶關係、親情都在這段街弄巷道間,朝夕相處的人群,形成聚落的樣式。由第一間到整區域,從僅有住戶,到有雜貨店、商家、洗髮店等等,服務的對象都是熟悉的面孔。家屋與家屋逐漸成為「聚落」。 (拍攝時間:
-------------------------------------------------------------------------------------------------------------
圖/文 Jessica
代代相傳的「家」,是孩提時遊玩的前庭,是曬穀物、衣服的場所,更是各家飯後拿著板凳到前院賞月、聊天的時光。家家戶戶緊密的關係,濃濃的血緣被層層的淡化,猶如人去樓空的建築,那曾經繁華的家,而今卻是破爛不堪,外牆的磚瓦雖瓦解了一大半,仍堅守著家園,而人呢?(拍攝時間:
-------------------------------------------------------------------------------------------------------------
圖/文 echosy
我們總是在家屋裡凝視街道的風景,卻很少好好地觀看屋內那些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熟悉。
年節時,在老家翻箱倒櫃,關於家屋的照片寥寥無幾,多是以人物為攝影主題,而家屋是背景,我這才發現,在長達30幾年的歲月裡,家屋並未留下具體的「映像」,僅能從每張笑容璀璨的旁白背景,以及自身的印象去拼湊房子裡某個角落的樣貌。
多數人的攝影習慣是,不會去捕捉習以為常的畫面,譬如家屋,日復一日生活的地方,從不會有拍下它的衝動。除了有特殊日子,如結婚、團聚、醮典等,家屋的立面才會出現在人們的身後,與大家一起見證那一刻的喜樂。它從不是單一的攝影主題,因為對人們而言,房子的具象並不曾深刻存在,那些映入眼前的場景與腦海中的回憶,無非是在家屋裡人們的喜怒哀樂。因此,家屋之所以稱為家屋,即說明了沒有情感流動的「家」,屋也沒任何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