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肖像.數位賦形」線上影像展邀請了幾位有意識地使用數位媒介從事捕捉、創造與傳佈動物影像的作者參展,為我們解說他們與被攝對象相遇的契機,以及照片內外的故事。展出內容含三個主題,分別是「遇見台灣水鹿」(江淑婷、林宗以)、「無主之貓」(「貓草天空」/沈怡帆)與「城市中的狗」(李堃垚)。

參展人簡介(按姓氏筆劃排列)

江淑婷
具動物學專業背景的數位音像工作者,獨立短片作品有《嘎拉賀》、《動物私語》,作品曾獲台灣地方志影展特別獎、第31屆金穗獎最佳剪接獎。

沈怡帆
以「貓草天空」與「胖子」為筆名,長期參與動物保護志工的網路社群,為無主貓狗拍攝大量肖像,以協助與推動貓狗網路認養的攝影人。
個人網站:
無關影像或貓草天空  攝影集: flickriver

李堃垚
攝影作品常獲比賽肯定;以「方土」為筆名,於數位島嶼會員站台展示「群犬顯像」等主題攝影集並以「創用CC」授權分享,為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提供公眾角度之內容。
個人網站:
亦樂哉 攝影集:數位島嶼 flickr

林宗以
台灣水鹿研究者,利用紅外線自動感應相機收集從事野生動物研究所需資料,發表多篇台灣水鹿研究成果。

                                     

策展緣起/龔玉玲

現今各類數位影像之數量,呈現爆炸性增長,以動物為主題的影像亦不例外。這些數位影像,能否揭示人們拍攝與觀看動物方式的轉變?或者說,動物和人類之間關係的變化,有沒有可能透過數位媒介而顯影?另一方面,不只作為被動性反映關係的顯影介面,數位影像在產製與應用上的持續發展,是否同時也影響著動物與人關係的形塑?

討食的小貓之1.台北市中正區 (2010/03/12)  貓草天空「動物肖像.數位賦形」線上影像展的初始策劃,乃帶著上述的基本提問與視角而開展。不過,就這般動物主題攝影展示的形式與內容而言,隨之而來的重要問題是:任何以動物為主角的數位照片都可以有效回應上述提問嗎?究竟現今哪些影像作品所含的視覺接觸(包括被攝動物與拍攝者之間的接觸、觀者與影像作品的接觸),最能刺激我們思考動物數位影像的內涵意義?延此,展覽內容的構想重點,不完全放在作品畫面傳達的內容與美學上,也就是除了想要理解以攝影作為賦形手段所描繪出的動物影像內容,同時也欲著重孕育影像的特定數位場域,及影像再現的某種台灣社會脈絡下的動物生命處境。那麼,就當代台灣動物攝影的社會實作情境來看,最為涉入數位場域者,可能是哪種關係脈絡下的動物與人?

「動物肖像.數位賦形」線上影像展邀請了幾位有意識地使用數位媒介從事捕捉、創造與傳佈動物影像的作者參展,為我們解說他們與被攝對象相遇的契機,以及照片內外的故事。在數位器材,網路媒介,或應用所需(生態觀察與資料收集、網路社運與藝術創作)等綜合作用下,這些不同類型的動物攝影作品經由作者之眼,呈現出動物難以觀察到的生態行為,或普遍被人類「忽視」的處境,使其得以被人類「看見」。此外我們也可以看到,攝影者如何進一步地以鏡頭為動物立肖像,將過去位於照片邊陲的動物帶到核心位置,並創造出不同於肉眼所見的個體化獨特神韻,將之賦形於數位世界中。

動物私語 Animagemalanguage (開頭片段)江淑婷 / DV / Color / 18min

影片簡介:海洋、海豚、魚、溪流、蛙、昆蟲、花、鳥、森林、草原、自然、人。無生命與生命,像是一段流變的過程,卻又彼此巧妙地連結與共存。本片以跨類型、跨媒材的形式,配合多重並置的剪接手法,試圖傳達自然環境中的多元連結與共存關係。

*本數位音像作品的呈現手法,主要是將大量以生物與自然為主題的單張照片,透過繪圖軟體與非線性剪輯,將被攝生物原本在照片上凝結的瞬間動態,串連再製為新的動態視覺。因此,生物數位影像的新律動,在此不妨解讀為,生物在數位場域中創造性地被「賦予生氣」,以另一種生命形式存活下來。


導讀「遇見台灣水鹿」

野生動物影像的拍攝並不容易。在十九世紀中期攝影術萌芽之時,雖然有許多以自然風景為主題的攝影,但其中並沒有足以納入當代野生動物攝影類型的照片,因為當時的技術無法即時隨拍,被攝對象要長時間維持不動的姿勢(1850年代約需二十分鐘)才能曝光;野生動物並不聽命於人類,牠們不會按照攝影師的期望定立不動,因而當時的動物相關照片多半以動物屍體與標本為主角。(進一步討論可見 Brower, 2005Deer at Night / 夜鹿系列之母鹿與仔鹿 (約發表於1900年)  by George Shiras III , Sean Stimac 數位修復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曝光時間大為縮短,但要到二十世紀初,野生動物攝影才有了突破性發展。美國政治家 George Shiras III (1859–1942)是野生動物攝影的先鋒者,他開創性使用閃光燈,捕捉到野生動物夜間照片,這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畫面,為他在1900年巴黎博覽會與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中贏得巨大的成功。後來他又在照相機上佐以自動感應配備,讓野生動物自己觸發快門,而攝影者則可和相機與動物(尤其是生性敏感的鹿)保持一段距離,如此便容易獲得更多、更精采的畫面。( George Shiras III 的作品回顧展曾於2010年展出於Northern Michigan University 的 Beaumier Center,策展人Sean Stimac 數位化修復這批作品的心得,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閱這裡了解;另可下載《正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參考。感謝Sean Stimac 許可線上展示「Deer at Night / 夜鹿系列之母鹿與仔鹿 」,以及「在密西根Whitefish湖持閃光燈夜拍中的George Shiras III 」兩件由他進行數位修復的影像。此兩件圖像之版權屬於Northern Michigan University,非經許可請勿另作他用)

在Michigan的Whitefish湖持閃光燈夜拍中的George Shiras III (1906), Sean Stimac 數位修復隨著造影與傳播技術的進展,以及學界對各種動物的研究知識累積,當代的人們可以在多種不同形式的媒介與場域中,經驗比前人更豐富多元的野生動物影像,譬如深海攝影下的海底生態、已滅絕動物的3D虛擬動畫,以及生存在特殊地理環境的罕見物種。而當代以野生動物為主題的影像,很大一部份來自於科學家從事研究工作下的拍照紀錄。動物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之累積,在視覺觀看上,除了依賴活體與標本的直接觀察,相當程度也依賴動物的視覺再現(Representation),如繪圖,照片與錄像等形式。雖然 Shiras 很早就以自動感應工具來協助野生動物影像的拍攝,但科學界並未同步廣泛應用攝影在野生動物觀察與調查工作上,因為以研究論文出版而言,手繪圖往往比照片更精準傳達科學知識。手繪稿為了強調某些局部型態或行為,而常略去動物形體上與知識脈絡較為無關的元素,並不要求非得「如實呈現」才代表公正客觀。相反地,照片雖然在一般性的認知中代表「眼見為憑」,被預設帶有某種證據意涵,但一般大眾所理解的野生動物照片(或自然生態照片)即使捕捉了一種美感,也不見得符合科學知識生產所需(尤其是沒有標記拍攝地點與時間的影像)。

台灣水鹿的食性暨玉里野生動物保護區水鹿族群生態研究二  附圖13  林宗以攝運用自動感應的無人相機在野外收集影像資料,也就是「相機捕捉」(Camera Traps)法,可以說是在1992年於巴西舉行的地球高峰會之後,物種滅絕速度之快讓各國政府與世人開始建立共識,一同面對生態危機的脈絡下,才廣泛成為野生動物研究主要採用的調查方法之一。(O"Brien & Kinnaird, 2008; Rowcliffe & Carbone, 2008). 地球高峰會中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七條,促使簽訂國啟動公部門的計畫力量,投入其管轄範圍內的物種普查,編輯各類動、植物誌,建置生物資料庫,這促使耗費人力與時間的生物調查與長期生態監測工作重新受到重視,自動感應相機在這方面提供的效益才開始有更多的研究,以更增進應用效能。不少調查方法的分析指出,比起傳統的野生動物調查方法,如目擊、耳聞、誘捕及搜尋痕跡等方法,相機捕捉法獲得的資料品質比較統一,且需要的人力較少。(可參見Sanderson & Trolle, 2005以台灣的高低起伏的地理環境來說,相機捕捉法更是有效協助人員在高海拔、人類不便留駐之處,進行長期資料收集。(可參見裴家騏〈自動照相機在動物監測上之應用與成效分析〉)

就相機捕捉法而言,跟傳統底片相機相較,數位相機記錄在記憶卡中的影像雖然不比底片沖洗來的精細,但其優點在於,數位相機不止可拍單張照片,也支援動態錄影,而且數位記錄的格式更加方便影像資料隨時可被整合進入生物資料庫中。重要的生物數位典藏進展如 2001年成立的 GBIF(「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的簡稱),負責整合國際上現有的生物多樣性資料庫。TaiBIF(「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wan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的簡稱)作為台灣內部機構統一對應GBIF的國家節點,負責整合台灣內部相關數位化成果資訊。除了這類以研究人員需求導向而建置的資料庫,也有許多以公眾教育為導向的生物資料庫,譬如2003年開始上線的 ARKive,其主要目標在為面臨生存危機的生物建立一個具公眾吸引力的線上多媒體圖書館。另外還有 The Wildlife Picture Index,其網站使用者鎖定在以相機捕捉法進行研究與環境監測的行動者(如研究人員與志工),它除了集結許多相機捕捉法的動物成果,並有論壇讓行動者交換拍攝經驗與配備使用心得,亦提供相機捕捉技術的最新進展。

野生動物照片的拍攝,既與技術創新應用密切有關,也涉及人們對自然的不同觀點與態度,甚至反應特定的社會需求。如今在生物多樣性所牽引的一連串因應動作之下,我們於上述數位場域中所見的野生動物影像,在實質保育面向與意識觀念面向上,都內含了一個共同的基本意圖,也就是努力將逐漸消失的野生動物帶回人們的眼界。台灣水鹿是一個成功的例子,有興趣了解的讀者請見下方林宗以的介紹內容。而動物學背景出身的影像工作者江淑婷,將林宗以在研究調查中取得的影像素材再製為創作短片《水鹿滾一夏》,也在此展區中呈現給讀者。

硬角成鹿夜間打滾.逐格靜照 .高雄縣桃源鄉 (2007/09/29) 林宗以

硬角成鹿夜間打滾.逐格靜照 .高雄縣桃源鄉 (2007/09/29) 林宗以

本組圖擷取自紅外線自動感應數位相機所捕捉之AVI格式錄影檔。數位相機約一台150~600美金(依廠牌、功能、型號而有所差異)。在研究調查中,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試驗設計,並考量目標動物的形態及行為特徵,選擇適當地點架設數台自動相機,譬如沿著獸徑、獸徑交會點或是水窪、水池等。相機被固定在樹幹上,另加外殼保護,高度則依照相機機型、調查目的與拍攝對象調整。紅外線偵測範圍最遠可達10到15公尺(依廠牌、機型、架設方式有所差異),感應範圍內若有恆溫動物經過,就會觸發快門,進行拍照或短時間的錄像。有的相機所發出的快門聲響或閃光功能,可能會驚嚇動物,台灣黑熊研究者黃美秀就曾提出台灣黑熊因此攻擊相機的例子。

台灣水Rusa unicolor swinhoii(海拔100m~3800m)

:鯨偶蹄目(Cetartiodactyla)反芻亞目(Ruminantia科(Cervidae)水屬(Rusa

介紹台灣水鹿

林宗以

台灣水鹿是水鹿的一個亞種,為台灣所特有。水鹿主要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為起源於熱帶的森林性鹿種,共有七種不同的亞種,台灣水鹿為體型最小的亞種。過去30 年來,除了少數保護良好的保護區外,全世界水鹿的族群數量呈現普遍下滑的趨勢,許多國家如東南亞陸塊諸國及婆羅洲、蘇門答臘等地下滑程度已經超過50%,使得IUCN2008年將牠的保育等級提升到易危(Vulnerable)等級(原本為Lower Risk/least concern)(Timmins et al., 2008)。

在台灣受到保護區系統逐漸完善及解說教育的推廣,使得保育觀念逐漸深入民心,近年台灣水鹿族群及分布區域都有恢復與擴充的跡象,目前在台灣山野目擊水鹿已經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夢想了。在台灣許多高海拔宿營地,經常會聚集大量前來舔食人類尿液的水鹿、使得宿營的山友得以和水鹿近距離共處,成為許多山友們津津樂道的經驗。目前新中橫及南橫高海拔地區道路兩旁森林已經不難發現水鹿活動的痕跡,未來不排除一般民眾只要在幾條橫貫公路兩側就有機會與牠們相遇了。目前牠們在台灣主要分布於南投、花蓮、台東與高雄等山區(分布海拔150~3800m,並以海拔2000~3500m 為主)(李玲玲及林宗以,2006),並以玉山國家公園境內、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及玉里野生動物保護區族群數量較為豐富。

玉山國家公園境內以及鄰近地區,例如馬布谷、大分地區、拉庫音溪、布新營地、秀姑坪-大水窟草原、拉庫拉庫溪谷及鄰近的嘉明湖地區都不難目擊牠們的身影,近年楠溪林道、梅蘭林道活動跡象也有增加的趨勢,這些地方逐漸成為欣賞與研究牠們生態與生活史的最佳地點。

然而,族群數量的增加也為台灣高山野生動物與森林生物多樣性的經營管理帶來新的變數,積極了解牠們在生態系中的角色及不同密度下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的貢獻或是破壞的角色轉換與扮演,是必要的。此外,族群的增加使得人們在野外目擊到牠們的門檻降低,增加人們對於牠們生活史及行為的好奇與興趣,而讓民眾瞭解他們的生活史、行為及其與森林、草地還有其他一起生活的動物之間的互動關係,有助於未來民眾對野生動物經營管理與森林多樣性維持政策的支持,而這樣的工作正需要第一線解說人員及志工們的參與。

摘自林宗以,2009。〈台灣陸域鯨偶蹄目(偶蹄目)簡介與簡易痕跡判識〉,未出版,8-9頁。

(此文是作者為玉山國家公園「到校保育宣導教學解說」志工訓練所撰寫之上課講義與參考資料)

母水鹿帶仔鹿夜間活動 (2007/07/19)

三齡硬角水鹿打滾 (2008/08/01)

硬角成鹿打滾、茸角泡水及觀看 (2008/07/03)

雪季過小溪的母水鹿 (2007/01/28)

* 以上四段影片為紅外線自動感應相機在一定距離內感應到恆溫動物後,自動進行動態攝影的起迄段落。此攝影設備以記憶卡儲存記錄,為了讓相機在研究人員來替換電池與記憶卡的間隔期間內,能盡量捕捉最多的內容,因此並沒有設定一般正常速度來進行拍攝。

原始檔案無聲音,畫面尺寸為320*240,且動態影像稍微呈現慢動作,如此降低每個動態影像檔案的大小。

水鹿滾一夏

作者:江淑婷、林宗以
拍攝時間:2007-08
拍攝地點:高雄縣桃源鄉

影片簡介:台灣水鹿雖為台灣現生最大型的陸域哺乳動物,但由於大多棲息於深山區域,一般民眾不容易目睹這種美妙而溫馴的動物,對牠生態行為的認識有極為有限。本片透過在野外架設紅外線感應之數位相機進行動態攝影,在有效避免人為干擾的情況下拍攝水鹿行為,其畫質雖無法與專業攝影器材相比擬,但卻因此獲致許多自然而珍貴的水鹿影像。影片主要內容為雄性水鹿於發情求偶季節的泥浴打滾行為,這種看似洗澡、玩耍的行為,實際上卻與水鹿的繁衍和高山地景息息相關,希望藉由本短片的呈現,讓國人能更加了解台灣水鹿的生態,引發一般大眾走向山林、體驗這些大型草食動物與台灣高山美麗真實的互動。

2008年自然生命印象得獎作品 第二名


導讀「無主之貓」

台灣最好的貓狗肖像攝影,或許並非出於攝影名家的手筆,也非專業照相館為飼主設計的沙龍照 - 甚至被拍攝的主角們絕大多數也不是進入家養關係中的貓狗,而是一些長期關注無主貓狗的攝影人為牠們拍下的照片。以「貓草天空」與「胖子」為筆名的沈怡帆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位,他採取低調姿態參與大大小小的流浪動物保護活動、協助中途志工圈拍攝待認養貓狗照片,並利用網路傳送發布影像,攝影散見在個人媒體平台、其他貓友狗友的部落格、組織印刷出版品與義賣品、網路送養平台等。

貓媽.待認養 (2010/11/29)  貓草天空部分動物志工的努力方向是為無主動物尋求進入家庭的機會,她們除了舉辦各種現場認養活動,最主要依賴的送養管道便是網路。在數位相機還不如此普及的時候,張貼在網路上的貓狗認養訊息許多僅有文字描述,沒有上傳照片可供參考,往往不容易獲得認養人青睞。近十年來,數位相機逐漸取代傳統相機,成為個人生活中的日常配備物件,加上網路相本等眾多服務的搭配使用,對於流浪動物志工圈來說,這般數位環境的轉變所促成的影響之一,便是使網路成為主流的送養場域(現場送養活動的運作必須依附組織與人際關係,相較之下,網路送養對一般人來說有更開放加入與彈性貢獻能力的特色),因而網路上已累積了各種來源、數量相當的「待認養動物肖像照」。

不過就畫面呈現而言,這類無主貓狗的照片與一般家養動物的生活照,或以貓狗為主題的家庭攝影有什麼不同?它別具價值之處何在?

momo.待認養 (2010/12/01)  貓草天空寵物家庭攝影的內容,通常是由飼養者為寵物拍攝的生活照,或兩者的合照,具有日常記錄與記憶留念意義,展現個人與動物之間的互屬關係,也就是「牠是我的□□,而我是牠的○○」的認定。寵物家庭攝影的實作,是如此地維繫於互屬於彼此的關係上,所以觀者必須要了解,許多看似臨時起意而拍下的生活畫面,其實是提煉自長期共處的凝視之累積,細節的掌握得自於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熟悉彼此的習慣與性情。這類影像除了可視為一種衍生自私領域/親密關係的產物,其展示同時也暗示著被攝動物「是具有獨立身分的、是有名字的、是作為個體來被對待的」。舉例來說,同一張家貓肖像照在毫無關係的外人看來,也許會被指認為僅是「一隻貓的照片」,但飼養者並不會指著自己的寵物照片說「這是一隻貓」,因為牠在飼養人的生活中,是一個有明確身分的獨立個體,且多半被視為家庭中的一員,故已不能隨意劃分於其他模糊不清的、過於籠統的身份選項裡。

黑咪.待認養 (2010/08/21)  貓草天空而「待認養動物肖像照」的拍攝有其目的性,為了尋求認養者,它當然要以公開的姿態流佈傳播於網路上,不會被置放在私密互屬關係的展示情境裡。可是它又很大一部份借用了寵物家庭攝影的呈現方式,譬如展現動物宛如居家的安適自在,或彷彿長期相處才能看見的深層情緒及小動作,來描繪原本是活在家門外的、沒有名字的、暫時沒有合法社會身分歸屬(無人管領)的動物 - 這些動物原本不會有這類照片,甚至也很少被這般凝視,因為牠們並不活在寵物家庭攝影生發之地。換句話說,具有寵物家庭攝影風格的「待認養動物肖像照」,預先描摹了這些貓狗已經進入家養關係中的理想圖像,其時間並不理所當然地承襲家庭攝影全然指涉拍照當下的一時一地。照片隱含兩層暗示:一方面悄然嵌入志工對牠們被領養後生活品質的期許,創造出未來理想身心狀態的設想圖,另一方面,以肖像所具有的身分識別特性,賦予無主動物一種暫時性的個體身分,具體說明牠已經跳脫之前「街頭流浪動物」或「被抓進收容所待處置的動物」等這類被官方管理當局視為整體一塊、沒有內部差異性的歸屬狀況。所以「待認養動物肖像照」的攝影實作所欲展現的動物個體性 -「每隻都是獨一無二的,各自有其特徵與差異,是被一一單獨認識與理解的」,本身就在抵抗官方管理當局對待無主動物的思考邏輯。

阿珠.待認養 (2010/11/20)  貓草天空為無主貓狗拍攝的照片,在本質上並不等同於寵物攝影。而其中的「待認養動物肖像照」作為視覺證據,現身於公共場域,對大眾訴說有這般動物與人連結關係的事實存在於社會中 - 因為有志工的照護與送養行動,所以才會有「待認養動物肖像照」產生,從而我們才會在網路上看到這麼多待認養動物的照片、性情描述和身世故事。攝影以視覺化的方式與志工實際行動相互彰顯動物個體身分的成型。閱讀貓草天空的攝影,自然不能去除上述脈絡只閱讀畫面之美,因此利用線上展覽的形式之便,附上相關認養頁面的連結,使之成為展覽的一部份,提供給有意深入理解此類攝影實作的讀者。

對於具訴求性的貓狗攝影,貓草天空相當有自覺地重視畫面的營造,在下方的「作者自述」裡可見緣由。不過,這些畫面其實還透露他與貓之間的私人秘密貓與攝影者的深層「對視」,或貓明知攝影者在旁卻擺出置之不理的「漠視」,其間的交流難以在此用文字梳理,留待讀者自行從影像中尋找答案了。

【作者自述】

「為了吸引你的第一眼注目,我不停按快門」

貓草天空 (沈怡帆)

「以認養代替購買」這句口號也在台灣喊了許多年,許多犬貓中途、團體等,對於認養率「感受起來不高」而失望;不過我以為,只要寵物店依然有展售活體動物之時,大家手上的動物,一定都還有機會----- 一切只差和你的貓(狗)有緣份的人,還沒看到你的待認養貓(狗)而已。

有時候動物曝光,是需要方式的,如吸引人的照片、吸引人的故事與吸引人的動力(為什麼我不買動物而是認養?),「吸引人的照片」來引人認養,儘管感覺起來有點膚淺,但第一眼的深刻印象,有時候可能是犬貓幸福的開始。

所以就按快門吧,不停的按快門,把這些待認養貓狗「影」下來、放送出去,多一次曝光,就是一次機會。這種能力人人都有,大家加油了!

小萌 (20100813) 貓草天空

小萌.待認養 (2010/08/13) 貓草天空

08年出生的貓,小時候媽媽將一群小貓們出生在潮溼、陰暗的變電箱中,被好心的人救援起來,因為小時候得到貓瘟,儘管痊癒,但腦部、神經已經受到損傷,走路看起來怪怪的,有人看到這枚貓總是問:這樣還送的出去嗎?試試看,不是送不出去,只是有緣人還沒遇到他而已!

珍珠 (2010/08/24) 貓草天空

珍珠.待認養 (2010/08/24) 貓草天空

和小萌同一胎的貓,一樣也是經歷過貓瘟,但受到的影響較小;花色不太討喜,但個性親人,對他有很大的希望!加油阿!

達達.(2010/08/01) 貓草天空

達達.待認養 (2010/08/01) 貓草天空

他叫達達,這是他小時候的照片,我很喜歡的一張。 達達的側臉,有一個大大的「倒F」黥面,很美,並且獨一無二。 達達在2010年----拍攝這張照片不久後----就被認養出去了; 但在2011年農曆新年後,被認養人因「搬的新家無法繼續養貓」的理由輕易放棄。

現在的達達,還是一樣的帥氣,對人還是一樣信任。 希望他可以快快再找到一個永遠的家,不會那麼輕易放棄他的。

黑咪.待認養 (2010/08/21) 貓草天空

黑咪.待認養 (2010/08/21) 貓草天空

約06年出生的黑貓,小時候出車禍,被人送到公立收容所中,而這種貓在公立收容所中,是有可能最早被安樂死的;中途知道這件事後,立刻前往收容所將他帶出;儘管後腳因為車禍有點損傷,但不影響行動,是很可愛的小黑貓,希望他可以找到一個永遠的家。

殘酷世界下的貓.台北縣 (2010/06/27) 貓草天空

殘酷世界下的貓.台北縣 (2010/06/27) 貓草天空

這張照片,許多人第一眼看了覺得很美,但第二眼,仔細觀看後才發現小貓眼睛已經看不到了;殘酷的天擇,而,我是否需要介入?當回家把這張照片放到最大時,我如此思考。

討食的小貓.台北市中正區 (2010/03/12) 貓草天空

討食的小貓之2.台北市中正區 (2010/03/12) 貓草天空

喵嗚~~快給我罐頭吃….不怕人的街貓這樣對我說,後來到了便利商店,還真的買了罐頭給他,只能說貓撒嬌無敵…

看不見的動物照護者.台北縣中和 (2009/07/20) 貓草天空

看不見的動物照護者.台北縣中和 (2009/07/20) 貓草天空

清晨的街頭,照護者出現,貓出現,一種每天循環不斷的默契,那天我才知道原來那兒有那麼多街貓存在;而,那天清晨去拍街頭動物照護者(或是一般稱為「愛心媽媽」的人),希望不要拍到他的正面(這是大部分的街頭動物照護者的反應),然後按下快門,得到這張照片,一張貓也和照護者一起隱匿不見首的照片….和餵食時間一過的街頭一樣,你看不見貓,貓也不讓你找到一般。


閱讀「城市中的狗」

對喜愛狗的讀者來說,欣賞李堃垚的「群犬顯相」主題系列攝影,相信是一個愉快的經驗;假如又喜歡漫步街頭,或許還能在畫面中發現到許多似曾相識的情景,而產生會心一笑的共鳴。李堃垚以他獨特的幽默視角,於工作與生活日復一日的行經路線中,隨時尋找當下的視覺機遇。他長期觀察台北市混合多種土地使用模式地帶中的人事物(目前可見的較集中在「萬華區」與「中正區」),尤其看向城市新舊秩序交會的模糊邊界,用在地的身分速寫步行所見的街頭百態,因而井然有序的進步市容與象徵繁榮的地標性建物並非其街頭攝影的呈現主題。歡迎光臨 - 方土這種遊走於熟悉街廓中的視線焦點之特質,可見於以中華路西門徒步區中下棋次文化社群為主角的「對弈」(第一屆「數位島嶼攝影比賽」得獎作品),以萬華老松國小對面舊稱「賊仔市」的二手品商場為背景的「吃飯配電視」(第二屆「數位島嶼攝影比賽」得獎作品),或以博愛特區和萬華區為舞台的「城內城外」系列(第三屆「數位島嶼攝影比賽」得獎作品)等畫面與文字描述中。

而李堃垚的街頭攝影實作為這區域所抓到的城市獨特性格與空間型態,或許又特別敏銳地透過狗與城市的關係而被揭示。進一步地說,活在於城市中的狗所觸及的多重界線-包含實體空間的邊界,社會秩序的界線,人狗之間的界線-與其過渡地帶,台灣機車貓 - 貓草天空於攝影中呈現出來。主角的身分可能是進入家戶之內的狗,或非家養關係下的狗;牠們的空間領域可能固著於半開放地帶(守門狗),或出沒於特定區域(隨車犬、被餵養的街犬),或不斷移動而沒有穩定棲所。反而言,人狗關係的變化,也刺激城市進行空間因應與政策治理,繼而牽動人們步行時的感官與記憶。

就拍攝街頭動物而言,「城市中的狗」對街犬的呈現手法,與上一主題「無主之貓」展區裡的街貓圖像,可說是兩大不同的類型(不過必須在此補充,貓草天空的拍攝風格相當多元,展覽為了整體上引介所需,沒有全數納入)。在貓草天空拍攝的「討食的小貓(1,2)」與「台灣機車貓」裡,街頭的景象是模糊的,焦點放在貓的臉部,突顯牠們豐富的表情,讓人感受到拍攝者的意圖是在捕捉與探索這隻貓的內在個性,外部的人造世界不是重點,觀者不必看的很清楚,那只是用來構成街貓肖像照片的元素之一。「殘酷世界下的貓」亦然,在這件呈現母貓與小貓的「家族肖像」中,光線、朽木與波浪板在視覺上的功能,類似其他待認養貓肖像照中室內燈光與家飾陳設的襯托功能,貓所居處的實體環境被簡化,作為建立牠們個體差異的視覺再現手法,因而這跟我們觀看前面的母鹿與仔鹿影像的意義是不同的(野生動物影像往往代表的是生物族群的群體意義)。夢遊仙境 -方土回到「城市中的狗」,攝影者用什麼樣的態度觀看街犬?街犬與城市的關係如何在攝影中具體呈現?「歡迎光臨」這件影像或許是不錯的理解起點。讀者可以看到一隻街犬臥在寫著「歡迎光臨」的腳踏墊上,腳踏墊被置放於通往消費入口的階梯之前,階梯上有貼紙來指引行人兌換贈品的路線。這種腳踏墊屬於商業空間入口的典型配件物之一,通常出現在區隔內外的界線上,而整個畫面也很明顯地被切成上下兩半:上半是階梯,是行進的指示,人們行走的方向被商品與物欲牽引著,然而我們不能直接看到那盡頭是什麼景象;下半是腳踏墊,是接引來客通往另一個世界的渡口,是介於兩種不同空間的過渡地帶,而街犬在此暫時棲居一角(牠沒有大方佔據入口中間,甚至身體剛好沒有蓋住腳踏墊的任何字)。「夢遊仙境」的構圖也有類似的空間結構,可見一隻似乎寄居在宮廟周圍的狗,正安處在神聖空間與俗世空間的接壤地帶。就官方立場而言,街犬這種動物身分既非正式又不合法,牠們的存在會破壞整潔的市容,擾亂理想的秩序,因此牠們不應該出現於街頭;若在公共場所看到遊蕩犬隻,任何人都有權捕捉牠,將之送入公立收容所,這是動物保護法所認可的。 遊民與她的狗 - 方土不過在李堃垚的街犬圖像中,很少讓觀者聯想到掃除或保護街犬的相關爭議,鏡頭既沒有醜化與指責街犬,也並非要揭示牠們在險惡環境中遭受的苦難,而是展現了街犬與城市的相容。

另幾件以家犬為主角的作品則可能讓讀者從中意識到,某些進入家養關係的狗也跟街犬一樣,生活於空間分隔界線上──因而牠們的存在也屬於人們步行在公共場所中觀看經驗的一部分,同時牠們對行人的行為舉止常有所回應,擦出互動的火花。「猶抱疑慮半遮臉」的主角是一隻店狗的上半頭部特寫,文字描述告訴讀者整體的陳設景觀:店家在公共與私有領域的中間加了木板阻隔,以預防狗的越界與外人的入侵。但店家似乎又無意以木板達到完全封閉的阻隔效果,至少木板的高度並未阻擋到一般人的視線──從照片看來,其實也沒有真正阻擋狗的好奇視線。這種一樓店面的空間佈置使內部與外部保有交流的可能性,因而才有這張攝影者與狗「一者在外,一者在內」、「攝影者放低姿勢,狗努力抬頭」的眼神交會之作。dog with a chain  - 方土探索」的內容則非來自視覺的交流,而是聽覺與嗅覺,講述另一段分處內外兩側的人犬如何相遇的故事。緊閉的鐵捲門雖然構成公私領域空間內外的某種絕對性,但攝影者每次經過仍可聽見內部傳來的吠叫聲,聽覺成為可以想像牠神秘樣態的唯一線索;這也構成了另一種「非視覺」的內外交流的體驗──狗在內部吠叫,對外界傳達生物性訊息,攝影者身處外部卻因此帶有某種偷窺的慾望在想像著內部,聲波與思緒如此穿透了鐵捲門的實體。某天,未曾謀面的兩者終於有了進一步的交流,鐵捲門沒有關到底,狗試圖從內部伸出鼻子嗅聞,牠跨越了實體的空間界線,試圖用眼睛以外的感官確認「那個人/他者」的存在。「The Dog with a Chain」的狗只露出部分側臉,擋板與門框切割了的畫面,就視覺安排上這使牠像是被藏起來般,那一條連接內與外的鐵鍊則是找到牠的視覺線索。這件影像同樣透露了攝影者慣常在行走街頭時,從內外界線的縫隙看進家戶建物的內裡,搜尋或窺視別人家犬的習慣(相信不少喜歡狗的讀者也有此癖好),另一方面,那些活在內外模糊地帶、時常不能完全清晰可見的家犬,往往也特別引人好奇。受益於住商混合的城市空間形式提供了某種視線隱私的半開放性,使窺視普通店家與一樓住家的內外過渡地帶,成為人們城市漫遊時常有的感官經驗。而「甜美的夢」則是對外人的視線似乎毫不設防,主人亦可隨時看到街景,場景既屬生活空間也是工作空間,是老舊社區內可常見的生活型態。

甜美的夢 -方土望天」跟「逆來順受」除了帶有上述空間層次意涵,也指涉在時間的變動下,在之前與之後的中間,或許尚有「暫時」的可能性。「望天」的畫面分成上下兩層,上層是交換零食與金錢的進出口,下層是店狗小白的一方小世界,但小白跟飼主將移轉到新地方生活。這件影像以鄭州路牛肉麵街與在地社區面臨都市更新的轉變為社會背景,呈現已知改變將要降臨但又還未真正介入實體的一種非常狀態。「逆來順受」整體畫面有兩種紋理切割,上方是椅子的木板條排列成的輻射狀,下方是地磚排列的花紋,在這兩種彷彿象徵人類理智與邏輯思考結晶的線條中間,我們可窺見兩隻流浪狗處於夾縫中的部份身影,似乎傳達出人類建置的人造世界將流浪狗生存空間壓縮到邊緣的意涵。 不過畫面隱含了連續線性時間的銜接痕跡,讓我們還可有更詩意的閱讀。潮濕的地面指涉某種暫時的狀態,既非下雨前,也非雨停乾燥後。下雨打斷了攝影者原本的活動,而與狗相遇,在等待雨停的中途,彼此保持禮貌的適當距離,一起接受涼亭的庇護。狗的世界有人類止步,無法共享與交流,也無可參透其意識的區塊,夾縫中的狗欲保有自我的空間勢力範圍,也保有閉上眼睛入眠,不與人類對看的自由。

城市失格- 西門町- 袁廣鳴(依照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禁止改作規範使用)

這裡展出的狗,大部分都出現在邊邊角角,一般人較少正眼注意的邊緣,或是只露出身體部份,並不以完全的面目示人,而「The Playing Dogs」是特殊的例外,出現在一目了然的顯眼處。這張以西門町人行徒步區入口為背景的照片奇妙地沒什麼人被攝入,有違我們對西門町的人潮印象以及典型的西門町攝影;更讓讀者感到陌生與疑惑的,是有兩隻黑犬在畫面中央(旁若無人地?!)恣意玩耍,彷彿已佔領這城市。這是夢境嗎?這是真實嗎?內衣模特兒還在巨大的廣告看板上,但時尚神祇的信徒們卻不在場,這裡是狗的天下。交通號誌的「停」像帶有魔力一般,畫龍點睛地增加了畫面的超現實意味,設下結界,使擁有文字的人類都受到這個字的束縛而無法擅自進入這個奇異世界去打擾牠們。藝術家袁廣鳴著名的「城市失格-西門町」數位作品,再製了西門町的日常街景照片,虛構出一個無人的鬧區,一個過去不曾有過以後也不可能會有的景象。「The Playing Dogs」宛如用了小叮噹的道具,狗進入了「無人」的「鏡中世界」,進入了「城市失格-西門町」的虛擬場域,在那裡,上面所提的各種界線──空間的、時間的、人狗間的──都不存在了,只剩下鏡面是唯一的界線,狗在鏡中的城市玩耍,無憂無懼。

這超現實般的景象會是「The Silence」拾荒車小黃犬的夢?還是「望天」的店狗小白凝視天空若有所思的內容?終究也還是人類基於有限的理解而創造的虛妄幻想?而我們是否可能,又如何可能藉由攝影的視覺再現跨入狗的自我世界,對牠們有更多的了解?就請讀者融入「有福同享」的氛圍──男孩抱著小狗在吊床上半夢半醒;在稍嫌雜亂並不整齊有序的人造環境中,在這未完成的進步城市秩序規劃藍圖裡,在種種對狗的限制或保護之律法尚未完全接管其生命的夾縫中,人與狗仍有可能經由真實直接的接觸而一同進入那過渡於清醒與睡夢中間的混沌片刻──來欣賞攝影所再現的狗與城市吧。 

【作者自述】

「從自然生態觀察轉換成社會生態觀察,拍攝態度如一」

李堃垚

初次接觸攝影所拍攝的題材就屬自然生態居多,隨著家庭責任及年紀的增加,有計劃性外出拍照的機會相對減少了,為了儘量把握任何可以拍照的當下,相機成了日常生活的隨身配備之一;自此,攝影題材更貼近日常生活的層面,而不再只侷限於花蟲、鳥獸了。

單從攝影的角度而言,我乃由一位自然生態觀察者轉換成社會生態觀察者,但拍攝態度仍是始終如一 -----「用心觀察、忠實呈現」。

「群犬顯相」系列,皆是從歷年街拍隨興之作再行分類後的集結作品,藉由以往生態記錄的經驗,來拍攝這群跟人類生活有著密切關係的動物,在都市叢林裡的林林總總。

The Playing Dogs.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 (2006) 李堃垚

The Playing Dogs.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 (2006) 李堃垚

年輕氣盛的狗兒們,其之間的互動如同年輕人般,也有嬉戲玩鬧的一面;若視線再仔細往後一瞧,一位年輕人正專注望著廣告看板的女模,一動、一靜的兩個畫面相映成趣。

猶抱疑慮半遮臉.台北市萬華區環河南路 (2006) 李堃垚

猶抱疑慮半遮臉.台北市萬華區環河南路 (2006) 李堃垚

在環南市場附近的雜糧行,店家一怕外人隨意進入,二怕兇猛狗兒外出嚇著路人,便想出用三合板擋住倉庫門口這兩全其美的辦法,竟然也讓我找到這三合板的第三個好處~~營造出這狗兒好奇的可愛模樣。

逆來順受.新竹縣北埔鎮秀巒山 (2005) 李堃垚

逆來順受.新竹縣北埔鎮秀巒山 (2005) 李堃垚

細雨紛飛的日子,走進秀巒山下的涼亭避雨,卻無心驚醒了兩隻熟睡的狗兒,為讓夥伴能有安全無虞的睡眠,機靈的狗兒不時保持警戒狀態,直至我走出涼亭。

The Silence.台北市萬華區昆明街 (2007) 李堃垚

The Silence.台北市萬華區昆明街 (2007) 李堃垚

上班途中,瞥見拾荒車上小黃犬熟睡的可愛模樣,顧不得一旁來來往往的喧鬧車流,急忙駐車並拿出相機;從鏡頭的一端,自己的心情也融入這寧靜的氛圍。

探索.台北市中正區中華路 (2006) 李堃垚

探索.台北市中正區中華路 (2006) 李堃垚

每每路過這戶人家門口總是會聽見屋內狗兒的狂吠聲,因為隔著鐵捲門,只能憑空想像牠那齜牙咧嘴的模樣;某日,牠終於從半開的鐵捲門窄縫間露出牠那濕潤的鼻子,或許是想搞懂對面蹲坐的男子到底有何意圖,而竟忘了吠叫。

望天.台北市大同區鄭州路 (2005) 李堃垚

望天.台北市大同區鄭州路 (2005) 李堃垚

鄭州路是台北市知名的牛肉麪街之一,在面臨拆遷之際,特地前往取景留念;對於依附榕樹而搭建的柑仔店甚感驚艷,見店家名喚「小白」的狗兒一雙無助的眼神,彷彿牠也感染到面臨拆遷的無奈。

有福同享-方土

有福同享.台北市士林區後港墘 / 基隆河畔的「三腳渡」 (2008) 李堃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