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黃仕傑

熟悉的山區、清新的空氣、走過無數次的林道,這是探尋昆蟲時我最愛的場所。今天再度來到這裡,為的不是昆蟲,而是與昆蟲沒有太多關係的蘭花。

我對植物並非很在行,能認得路邊的酢醬草、修剪整齊的南美朱槿、還有鍬形蟲喜歡的青剛櫟,在同儕間就可算得上植物高手了。也不知從何時開始,像是被種下一顆喜好特定植物的種子,在 2008 年開始發芽,在心田中冒出頭,快速地成長,就此踏上另一個探訪的旅程,只是發現這路走來竟然與找尋昆蟲的路是一樣的!

剛開始到書店買了各種介紹蘭花的書籍來充實知識,希望有助於對蘭科植物的了解。繼之上網找尋資料,才對於「什麼是蘭花」有了初淺的認識。基本上,我在野外觀察時將蘭花分成三大類:第一類也是我最喜愛的著生(附生)蘭。很多人常會搞錯「著生與寄生」字面上的意義(容我有機會再好好解釋)。第二類是地生蘭,顧名思義就是生長在地面上的蘭花,雖然許多種類花朵大又美,但是我並不會專門去找,通常是順路遇到才會記錄。最後一類則是腐生蘭,是我最想拍卻也最難以尋找到的,它們只有開花時節鑽出地表才比較容易被發現

多數朋友都覺得蘭花很難找,事實也是如此。我第一次在野外找尋野生蘭花時,樹幹上一叢叢的「大腳桶蘭」、假球莖串在一起的「黃萼捲瓣蘭」、高掛在針葉樹上的「金唇風蘭」我都誤以為是蕨類或苔蘚,若不是內行的朋友帶領,大部分的人應會像我一樣,將腳邊的地生蘭當成雜草視而不見吧!

真正開始跑野外找尋蘭花時才發現,這些有著豐富蘭科生態相的地點,就是我找尋昆蟲的地方,熟悉的高大的樹木、山谷間的溪流、迎面的清涼空氣都讓我沉醉其中。朋友問我:「為什麼這些地方有昆蟲又有蘭花?」我的回答很簡單:「因為自然環境保持得好,森林中沒有人為的開發與破壞,植物維持著原有的多樣性,昆蟲相也就豐富」。

第一次看到著生在樹幹上的「狹萼豆蘭」時,怎麼也無法想像它是一種蘭花。片片交疊的葉子,形狀與常見的伏石蕨非常相似,若不是一根根細長的花梗,帶著顏色素黃淡雅的花朵,誰能想到嬌貴的蘭花會「偽裝」成低調的蕨類。

的確!探訪蘭花總是希望能看到美麗的花開樣貌,但是自然界的一切可不像電影,照著劇本演就好!有時為了留下一張花朵的生態照,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探訪,還記得 2010 年與幾位好友在宜蘭地區拍攝「大雙花石斛」的開花照,大雙花石斛是種早上開花,中午花朵就凋謝的種類,想要留下盛開的花朵照需要掌控好時機,能順利拍攝是靠著當地的朋友,每日來回觀察花苞的狀態,直到開花前一天馬上聯絡,才能在隔天順利留下美麗的記憶。當然,等待的時間有可能發生各種狀況,今年本來還想要再去補記錄它們的生態環境,但是朋友告知,我們當時去的地方已在今年的風災中跟著滾滾土石消失在地表上。大自然的力量如此可怕、突然,讓人無法防備,但卻又那麼誘人,讓我甘願花一次又一次的找尋、只為了探訪那美麗的原生蘭。
──
白毛捲瓣蘭
小小的白毛捲瓣蘭容易被當成蕨類或苔癬,攝於桃園縣復興鄉

金唇風蘭
生長在高高的針葉樹上的金唇風蘭,攝於新北市坪林區。

狹萼豆蘭
「偽裝」成蕨類的狹萼豆蘭,攝於台中市大雪山。

呂宋石斛
未開花的呂宋石斛看起來像一叢禾草,攝於台東縣。

流蘇豆蘭
臺灣原生的流蘇豆蘭色彩艷麗,僅在屏東縣大漢山一帶見其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