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阿傑的自然觀察─虎頭蜂
撰文˙攝影/黃仕傑

觀察昆蟲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有時身處都市的公園中,可以見到許多辛勤訪花的蜜蜂,還有用力啃食馬纓丹葉子的青銅金龜;或是開了好久的車,到達空氣清新的山區,運氣好的時候,散散步就能看到許多特別的種類,可能是剛好停在樹葉上日光浴的小灰蝶,或是樹幹旁慢慢移動,準備補食螽斯的螳螂,還有停在牆壁上自以為沒人看到的尺蛾。

自然觀察當然不限定在規劃好的步道上,有時找尋特別的花草、或看到昆蟲停棲於前方樹上,我就會往森林裡鑽。當然,這需要經驗,邊走邊判斷是否有危險。諸如:地上是否有坑洞?有沒有咬人貓、咬人狗等有毒植物?簡單地說,踏出去的每一步都必須非常注意,以免發生危險。

常有朋友問我,這麼常跑野外都不怕遇到毒蛇嗎?其實蛇真的不可怕,老一輩長者告訴我們要「打草驚蛇」,因此我往往帶著攝影用腳架或是登山杖,當行走在看不到地面的草叢時,都會輕掃草叢或撥敲地面,目的在讓蛇知道有人來了,避免不小心遭到蛇吻。

只有一種昆蟲讓我最為害怕,牠甚至是我噩夢中的大魔王,那就是大家聞之色變的「虎頭蜂」。有一句臺灣諺語「雞籠蜂一架,土峰三架」,意思是被一隻 「雞籠蜂」或是三隻「土蜂」叮咬到,就有可能致命,而這所謂的「雞籠蜂」就是「黑腹虎頭蜂」(拉丁學名:Vespa basalis)。這是臺灣目前已知虎頭蜂中毒性最強的,因為其蜂巢外型酷似雞籠,所以又叫「雞籠蜂」。而「土蜂」就是指臺灣虎頭蜂中體型最大的「臺灣大虎頭蜂」(拉丁學名:Vespa mandarinia)(如果沒記錯,牠的體型也是世界最大的),牠的毒性也很強,在地面下築巢,故有「土蜂」的俗名。

還有一種「黃腳(跗)虎頭蜂」(拉丁學名:Vespa velutina),雖然毒性不是最強,但築巢的地方都很接近人類作息的場所,所以反倒是最常傳出攻擊事件的虎頭蜂。而體型不遜於「臺灣大虎頭蜂」的「雙金環(黑尾)虎頭蜂」(拉丁學名:Vespa ducalis)雖然體型很大,但攻擊性沒那麼強,只要不去侵犯牠的巢穴,多半不會發生攻擊人類的事件。

因為生態攝影的需求,明明非常害怕,但卻要鼓起勇氣接近牠們。以個人的經驗來說,如果遇到剛好在進食的虎頭蜂,尤其是吸食樹液或啃食腐果的個體,通常是比較安定的,因為牠們只注意眼前的食物。而我在接近拍照時,則會非常小心並且放慢動作,以避免突如其來的舉動引起牠們注意,而造成自己的危險。

曾與朋友在烏來拍照時,發現一隻黑腹虎頭蜂正在啃食蛾類幼蟲,朋友與我討論後覺得放慢動作,應該不會驚動牠。就在我們用極緩慢的姿勢蹲下準備拍照時,那隻黑腹虎頭蜂突然放下幼蟲,朝我們飛過來,我與朋友當然嚇得拔腿就跑,雖然牠沒再追來,但是我們已經不敢再靠近。

若是遇到巡邏蜂時就要特別注意了,這附近通常是牠們的活動範圍,有時只看到一隻巡邏蜂來回巡邏,牠可能會在您身邊徘徊,這是牠在觀察您是否為入侵者。遇到這樣的狀況,我都會靜止不動,讓牠繞個兩圈後,牠就會認為無害而自行離去。等牠離去,我會仔細觀察附近是否還有其他巡邏蜂,或是蜂巢根本就在附近。萬一遇到數隻巡邏蜂,則應該馬上離開,因為您可能已進入牠們的攻擊範圍了。所以,遇到虎頭蜂時,我還是以安全為第一考量,寧願先撤退也不會貿然前進,避免發生危險。

以上這幾種虎頭蜂以往都是八、九月份後,非常燥熱的季節才會傳出螫人的事件,但今年七月份就在太魯閣傳出學術研究團隊遭到虎頭蜂叮咬,這代表可能是炎熱的氣候與溫度讓牠們更具有攻擊性,或是牠們剛好築巢於步道附近,因人類驚擾牠們而造成攻擊事件。無論如何,要與自然環境中的動物相處,還是必須瞭解牠們的生態習性,才不會讓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

── 臺灣花螳螂
臺灣花螳螂日間停棲植物個體,攝於南投縣惠蓀林場。

黑腹虎頭蜂
黑腹虎頭蜂日間吸食樹液個體,攝於新北市新店區。

黑腹虎頭蜂趨腐果
黑腹虎頭蜂趨腐果,攝於新北市汐止區。

黑腹虎頭蜂日間群聚吸食樹液
黑腹虎頭蜂日間群聚吸食樹液,攝於新北市新店區。

黃跗虎頭蜂日間取食蜂蜜個體
黃跗虎頭蜂日間取食蜂蜜個體,攝於臺中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