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周鑫泉


精打細算
精打細算
算算今天的收入,打打昨天的努力,猜測明天的機 運,天天摸摸算盤。



晚年
晚年
憶起從前,失去童年。

鹽田風光
鹽田風光(鹽田人家_鹽田的印象)
汗水堆積了鹽山,鹽工辛勤沉重的腳步,追趕一天的收入。

吃飯皇帝大
吃飯皇帝大!
田野的背景,農村生活景像,辛苦了一天為了什麼?鏡頭鎖定片刻的瞬間。


想起早在1966年的時光歲月裡,筆者觀賞臺灣省攝影學會主辦第二屆「全省影展」,那生動感人的許多寫實作品,而激發起對創作的慾望。


在六○、七○年代,照相機是昂貴而奢侈的東西,如果不是經濟條件寬裕,或是真正有強烈的興趣,一般人不會在物質缺乏的環境裡,擁有一臺照相機,尤其對一個公務人員來說,想要有一單眼相機更是非常困難。兩年後,以難得新幣伍百元積蓄,跑遍了南市的當舖,買到一日製 MINOLTA-SRT 型的中古單眼相機,附有一支六成新 35mm 廣角鏡頭,再以分期付款方式添購一支 100mm 望遠鏡頭,從此展開了業餘攝影生涯。


隔年,經南市影友謝震乾、黃登可兩位引薦,1968年我加入台灣省攝影學會,有機會結識了郎靜山、鄧南光、鐘錦清、王溪清等先進跟隨研習攝影技巧,並利用工作之餘,奔走台灣每個角落,勤奮地從事在攝影的創作中,很僥倖於1971年獲得學會沙龍年度攝影比賽「初等部」和「高等部」,先後兩項優秀作家獎第一名,由於獲獎的肯定與鼓勵,更增進對影藝的執著和狂熱。


畢業於中央警官學校,分發至南市警察局鑑識單位服務,負責刑案現場採證攝影工作,雖然也曾擔任治安方面偵查辦案的刑事工作,但志趣不高為期不久。由於警政機關外勤主管責任重大,於1980年自願請調內政部警政署,擔任警光雜誌社攝影、採訪、編輯的文宣工作,也落實了我興趣與工作結合攝影的意願。始終偏愛於鄉土人文的紀實攝影風俗,這也是我堅持的創作走向,雖然多年以來,目睹許多時代變遷、新潮流的超現實和抽象攝影等形式陸續流行興起,但我仍堅持在追尋紀實攝影的意志中,依然未改。無論是早年拍攝灣本土人文風貌,或是近幾年來取材大陸各地風土民情,皆本著自然寫實的精神,加以創意手法表現,記錄新舊時代景像的交替遞嬗。強調自由地發揮新意,建立自我攝影風格,才是所追求的影藝形式。


我於1931年出生在大陸武漢,卻對灣的鄉野村落、風土人文,擁有深厚的感情,早期我生活與工作在南已有十八年期間,結識了許多南部攝影同好,並加入了他們的「無名攝影俱樂部」活動;隨後我也發起創立了「台南業餘攝影俱樂部」,他們都是一群軍公教人員的攝影愛好者,大家基於業餘共同的興趣而結合,每月均定期定點利用休閒時間,進行攝影例會活動,相互砥礪切磋來交換心得,力爭影藝,成員有十六位多為台灣省攝影學會的會員,均走向寫實風格,每年於歲末前夕,舉辦「業餘攝影展」藉以相互觀摩,邀請影藝先進指教,作今後創作改進努力的方針。


民國七十七年(1988年)新聞局光華雜誌,張照堂老師曾在「影像的追尋」系列報導中,強調筆者的作品是:「關心現實,認同存活的環境,對人與土地有份親近的相處感,呈現另一種『鄉愁』情懷。一個外省籍攝影家又特別偏向在『人文紀實』的風格中,使作品脫離刻意設計,模擬沙龍構圖或形式主義的框框裡,而較落實在生命本位的感觸上。」我近年多次尋訪大陸等地,一直沒改變對攝影的初衷,將鏡頭鎖定在當地風土民情的紀實報導上,對無怨無悔的堅持,兼顧傳統與創新之間,不為改變而變,也不為求新潮而隨波逐流的意志。


賣藝者(街頭野台演奏)
賣藝者(街頭野臺演奏)
街頭的藝人,吃力吹著薩克斯風的神情,運用超廣角鏡頭的張力,強化畫面構圖對比,而觀眾的目光似乎另有所思。
善男信女
善男信女
約會求神明,拜佛祈心願……



難解
難解
女生面對算術課本,表露出「難解」的神情,形形呈黑板那計算題相互對照。

牧童戲水
牧童戲水(牧童水中行)
輕坐牛背上,徐徐水中行,與牛嬉戲相映。



收割時
天蒼蒼,神明來管治,地茫茫,請草人來守護,稻穗黃,自有農人去收成。

山寨小道
高低不平石頭路上,負重老者背米上山,三隻鴨兒探首歡迎。
歸途
歸途(田野路上)
人與耕牛之間的共同體,形成生活與工作之間的情誼,路途相互間的沉默。

忙裡偷閒
忙裡偷閒
雖說粒粒皆辛苦,突見農夫也偷閒。


婦人
婦人
暫且拋開忙碌的煩心,打扮自己,別人欣賞,笑聲掛滿黑髮頭上。

豐收
豐收(收割)
廣闊下,有一片肥沃土壤,農人全家動員融合豐收年。

放牛的孩子
放牛的孩子
在市區裡生活的人,很難得的景象,白雲悠悠,綠野平疇,快樂放牛,哼唱山歌。

為何而思
為何而思
凝視的目光,那牢記的情結,栓著一個神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