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所有作者的紀錄與分享,數位島嶼舉行為期一個月的「老店、老攤、老買賣」網路圖文徵件,收到170件作品。徵集小組經過仔細的閱讀與討論,選擇不同角度、各具意義的18幅圖文,在此呈現給您。


【數位島嶼 線上展覽】

老店、老攤、老買賣

徵件入選作品展

賓至如歸.台北市(2010)  林建全攝

賓至如歸.台北市(2010) 林建全

在數位科技發達的社會裡,繁華的台北市,每家旅館、飯店都應用最新科技設備,以電腦自動化管理來迎合旅客的需求,爭取國內外的遊客住進自己經營的旅店,這也是目前消費者最基本的要求。
但在台北市郊區有處小旅館,它沒有華麗的裝潢、沒有最新設備,老闆更沒有撤換創立時的舊設備,秉持著傳統式經營的精神為客人服務。雖然老闆娘已上了年紀,但每天還坐在老舊櫃台前當起接線生,為保留四、五十年代的電話交換機燃起新生命,熱忱親切的為顧客服務,因此客人還是絡繹不絕。老闆保留的老電話,讓老顧客的記憶永遠存留下來,更讓賓至如歸的感情永留於心中。

旅店對過客來說是一個陌生的空間,相異於熟悉溫暖的住家,而電話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

這幅老闆娘正使用老式電話設備進行聯繫的情景,在後方懸掛的匾額「賓至如歸」的襯托下,視覺上非常巧妙地傳達出作品題旨:老旅店期許自身空間能帶給過客像歸所般安心自在感的心意。(徵集小組)

報紙演奏.高雄縣美濃鎮(2010)  馬滋雞攝

報紙演奏.高雄縣美濃鎮(2010) 馬滋雞

在美濃民俗村裡一間賣古老樂器的店裡聽到一種從未聽過的聲音,認真一看,才發現是老闆正在用報紙吹奏音樂,非常吸引人。

美濃,一個客家文化的南方小鎮。鄉親們以最直接的方式親近這片土地,古樂器行老闆簡單的「報紙演奏」音樂表現,毋需考慮技術性,與土地靠近的聲響與韻味,是農村在地的生活感展現。

老闆不拘泥樂器形式,以及自己販賣樂器者的身分,在店門口自娛娛人,將眼睛閱讀的報紙,轉化成耳朵聽聞的發聲器,不經意間,賦予這個奇特場景某種隱喻。(徵集小組)

油廠員工理髮部.高雄市(2010)  陳威邑攝

油廠員工理髮部.高雄市(2010)  陳威邑攝

油廠員工理髮部.高雄市(2010) 陳威邑

隨著高雄煉油廠遷廠的腳步,煉油廠的員工宿舍、子弟學校和很多老油廠人的回憶,都將慢慢封存……理髮部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從小時候還要加個小板凳在理髮椅上,到上了高中,開始注意瀏海要怎麼剪,髮蠟要怎麼抓當然這裡只提供髮油……油廠的鍋爐一個一個停爐,我們不知道這裡之後的命運,但總希望留住些甚麼……這裡生意清淡許多,但這裡的阿姨還是認得出我。以前上國中理光頭的小朋友,現在已經長這麼大了。

高雄煉油廠的歷史悠久,身世複雜:在日治末期,它供應大戰所需燃料;在戰後,參與台灣經濟產業從農轉工的階段。石化業對環境的破壞,引發了重要的後勁反五輕環保運動,政府承諾規劃高雄煉油廠25年的遷廠作業。這是本幅圖文的背景。

圍繞在高雄煉油廠的議題有戰爭、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勞工權益等大歷史面向;而作者以員工子弟的角度,從油廠附設理髮部切入,訴說人情互動、個人成長軌跡的小歷史。大小歷史隱然交織在圖文中,等待讀者進一步理解與思考。(徵集小組)

好吃糖.金門縣(2009)  陳蔚彥攝

好吃糖.金門縣(2009) 陳蔚彥攝

在街頭巷弄裡傳來叮叮噹的叫賣聲,後面追隨著大人小孩,是為了吃糖果還是為了一份懷念的味道?推著麥芽糖車的阿伯,他一賣就賣了二十幾個年頭,賣的是黃色麥芽糖和白色麥芽糖,我們都叫它「好吃糖」,黃色的好吃糖裡有濃郁的麥芽糖和淡淡的鳳梨味,阿伯用手捏出一隻棒棒糖的形狀,要長一點或胖一點都可以,任顧客挑選;白色的好吃糖是我最愛的口味,但我始終無法分析的它的味道是什麼組成的,最重要的是很好吃,讓我們這群小朋友不管長了多大,飛到了多遠的未來,都會回來找尋著熟悉的甜頭。 -

味覺可以容納的記憶量遠遠超乎我們能想像的範圍。正如好吃糖的滋味,它標示著拍攝者的童年,標示著一個特定的鄉鎮,也標示著具有相同身世的一群人之間的關聯。童年的範圍就在一隻小小的棒棒糖裡,每個人的形狀不同、滋味不同,說不出成分,也不確知細節,唯有那好吃的感覺無限延續,始終陪伴著離鄉的人們。

照片表面看起來在傳達對糖果的期待」,但文字告訴我們背後真正的題旨,原來是那無法明確被分析的、滋味複雜的鄉愁」。(徵集小組)

泥火山豆腐店-共享.花蓮縣羅山(2010)  游輝任攝

泥火山豆腐店-共享.花蓮縣羅山(2010) 游輝任

花蓮羅山火山豆腐,在久遠的年代,不經意的傳承,讓美妙爽口的滋味蔓延。沒有招牌,只有隱密,只有純樸,只是一間老厝……美味卻在饕客口中蔓延開來!當飯菜上桌那一剎那,大家饑腸轆轆的肚皮終於獲得解放,或起或坐,拿起那店家自製的竹筷,紛紛的挾著吃了起來。美味中還有溢於言表的情感交流,是誰說真情流露?!這天我們全家來到羅山吃火山豆腐餐,天倫之樂中,忽然發覺我們是這麼的快樂與幸福安和,這畫面讓我感動,我想把他們納入我的記憶中:一幅天倫樂──父與子(父親餵小孩子吃午餐),阿公與媳婦長幼有序的和諧──這畫面就是能策動我心中那股感動。

失傳已久的泥火山豆腐製作技術,以推動地方產業特色的社區營造模式,重新活絡了一個小地方。「共享」圖文呈現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同出遊,在老厝改建的泥火山豆腐餐廳內用餐的情景。

「老」空間不一定都在承載個人過往的追憶,它可以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轉換面貌,成為引導我們激發現下新的感受,或連結情感的新場域,為明日創造新的記憶。(徵集小組)

時代與現代.嘉義市(2010) 星風雲月

擺在檯面上的大餅,不止標示著店家的年齡,同時也代表著早已流失於大多數人記憶的混亂年代。檯面上的山東大餅,代表的不只是一種食物,更代表著另外一種地方文化,同時也是前輩對後輩的時代傳承。如今站在檯面上的是年老的第二代,一樣是賣著山東大餅並隨著慶典移動的流動攤販,只不過店面加賣了一種看似新潮的日式點心。老攤販上擺著兩種相異的食品,兩種不同的文化被擺在同一個桌面。老店第二代的叫賣聲,不只代表年復一年相同的販售聲,同時也是新舊文化的交融聲。

看似平實的大餅攤販,拍攝者細膩觀察,挖掘出時代落差與文化交錯的背後意義。不再單一的販賣內容點出了現下台灣普遍存在的多樣文化,是衝突,也是融合。照片主軸是堆疊的山東大餅,更講述了一代一代傳承的食物文化,在台灣深耕,也不斷翻新。 (徵集小組)

出租布告欄.台北市剝皮寮(2009)  中瑋攝

出租布告欄.台北市剝皮寮(2009) 中瑋

記得以前小時候,我都會跟著奶奶去貼租屋的公告,奶奶拉著我小小的手走到大佈告欄前,頑皮的我都會去撕那些出租的電話而被奶奶罵,奶奶說那是很重要的訊息,是要提供給需要的人的東西,不可以亂撕。奶奶拿著一罐醬糊,在紙上抹著抹著,最後貼了上去。我仔細看,上面有奶奶親手寫的字還有家裡的電話,有需要的人就會打來家裡,我就接過一通,那是位年輕大學生,從南部上來讀書,剛好要租房子。
現在好像很少看到這樣的公告了,拍攝這張照片也讓我想起以前跟奶奶的溫馨祖孫情。

反覆張貼、再撕去,隨著日曬雨淋而逐漸褪色脆化的佈告攔出租張貼,就像是在等待著一個注視或者發掘,張貼者與尋覓者的交遇,濃縮於這紙上,交織重疊一段段尋尋覓覓與等待的故事。

佈告欄作為訊息集合處,提供不會使用,或沒有電腦的人們,一個自行張貼租售買賣房屋訊息的介面。老舊的佈告欄提示我們,在網路資訊爆炸時代,許多買賣方式與交易平台變化如何快速;而在照片背後,還牽引出童年的一個小故事,豐富了佈告欄的意義。(徵集小組)

拋圈圈.嘉義市市立公園(2006)  王嘉益攝

拋圈圈.嘉義市市立公園(2006) 王嘉益攝

公園是每一個人的共同記憶,嘉義市立公園幾乎是每一個嘉義人一生之中必定造訪過的地方,公園內除了幅員廣大的植物園散發豐富的芬多精,讓往來的遊客神清氣爽外,還有各種兒童遊樂設施,是平時小孩們最喜歡去玩樂的場所。尤其在假日時,公園中經常會有流動的遊樂攤供遊客們玩樂,增添不少遊園時的樂趣,其中最吸引遊客注意的莫過於拋圈圈的傳統娛樂活動了。小小的花費不但可提供瞄準技巧的訓練和精神的集中力,拋中獎品時更可神采飛揚地向旁人誇耀一番,所以可說是公園裡最受男女老少歡迎而長年不衰的大眾傳統娛樂活動。

畫面生動捕捉遊戲攤主拿著長竿小心確認一個被套中的小玩意的情景,圍觀的大人小孩全都目不轉睛,這真是遊戲攤引人入勝的一刻。

遊戲攤真正販賣的不是小玩具,民眾付錢參加遊戲之前,並不確定自己會不會贏得玩具,甚至玩具本身吸不吸引人也不太重要。街頭攤位的佈置創造了一種樸素的,非聲光影音的遊戲,參與遊戲的過程才是有趣之處。(徵集小組)

水果攤車.台北縣新莊市(2008)  林良諺攝

水果攤車.台北縣新莊市(新莊老街)(2008) 林良諺

老翁騎著嘎嘎作響的老舊攤車,駛過數十年熟悉的街道,熙來攘往的過客與流逝的歲月相伴,不變的是回憶與生活上的堅持。為了溫飽與無法拋棄的點滴,騎著老舊的攤車,再繼續那僅剩的寒暑。

照片紀錄了一輛正駛於窄小老街的水果攤車。攤車上的水果,籃子與器具排列的整整齊齊,除了有頂棚防備日曬風雨,還懸掛了廢棄光碟作為安全保障。

這是一個受到老先生悉心打理的小攤車,它背對觀者緩緩前行,逐漸遠離畫面;作為隱喻,此人事物終將消失在街道的盡頭。(徵集小組)

五金行.金門縣(2010)  雁南攝

五金行.金門縣(2010) 雁南

位於金門老街中的五金行,戰後退休的老兵靠著五金行的買賣維生,陪伴他一生的不是子女,而是這間老店的形雜色物。人情溫暖隨著他的午睡漸漸沉去。

照片呈現一家位於金門老街上的五金行,它的內容玲瑯滿目,顏色繽紛,而老生先正在裡面打瞌睡,整個畫面產生帶有些許奇異感的夢幻氣氛,轉化金屬的冷硬意象。(徵集小組

古早路邊剪髮.台北市(2010)  李軒慈攝 古早路邊剪髮.台北市(2010)  李軒慈攝

古早路邊剪髮.台北市(2010) 李軒慈

照片敘述著理髮師在路上幫人理髮的景象。位於林家花園旁的小巷子,承襲了古早文化,造就了許多林林總總的老店老攤販。有傳統挽臉、路邊理髮等等,讓人彷彿置身於幾十年前的古早時代。現代人剪頭髮不外乎就是去美容院或是剪髮連鎖店,但傳統的路邊剪髮也不輸美容院的技術,任意揮動迅速的剪刀,乾淨俐落,馬上剪出一個你最滿意的髮型來!在這個物價飛漲的時代,路邊剪髮挺你!低價位的消費讓你有高價位的享受。

黑白色調的路邊剪髮,呈現了一種古老韻味。在路旁等候,或許看報或許閒談,讓人輕易浮現專屬台灣很人情「呷飽沒?」的意象!再對比現下許多大賣場內設有的百元理髮,簡單便宜又成流行,某種程度也算是突顯了老行業的價值吧!(徵集小組)

外婆的雜貨店.南投縣草屯鎮(1990)  簡聯振攝

外婆的雜貨店.南投縣草屯鎮(1990) 簡聯振

玻璃櫃裡有口香糖、牛奶糖、金牛角、乖乖。那時候乖乖一包五塊,也有一包五塊的口香糖,味道還記得,只是不會形容。好吃的無花果香香甜甜,小小一瓶,可以吃上一整天。夏天也賣剉冰,旁邊還一台「ㄇㄚˊ台」,隨便按一按都會有錢掉下來,我在幫外公賺錢。周末的下午,吃飽飯邊看百戰百勝,邊在椅子上跳來跳去。牆上有珍珠板的飛機、黏黏手、紙娃娃、可以抽錢的籤……我是最大的客人,不用付錢就可以無限消費。周末一到,就像是打開歡樂的開關。

雜貨店像是一扇通向魔法世界的大門,孩子們在這扇門中進進出出,各自懷著夢想,各自擁有不同的寶藏。遺憾的是,對兒童來說,雜貨店裡的東西所費不貲,往往耗盡所有財富還換不到十分鐘的滿足!拍攝者如此幸運能生長在雜貨店的家庭,那份可以「無限消費的特權」從照片裡兒童自由、舒適的神態中一覽無遺。(徵集小組)

最冷酷的工作.台中市(2008)  蘇若涵攝

最冷酷的工作.台中市(2008) 蘇若涵

走去台中舊酒廠的路上,我發現了這隱身在大馬路旁的冰塊貨櫃屋,貨櫃屋的老闆正專心地工作著,把切好的冰塊推進貨櫃屋中,得到了他的允許,我紀錄了他工作的身影,從小到大我從沒想過冰塊店會是如此特別,所以對這個發現格外地有感觸和珍愛。

一家冰塊店販售運送冰塊的腹地,大約是一公里之內,故有其在地性,與地方上其他較初級或傳統的行業息息相關--漁民依賴大量冰塊保存漁獲,冰塊更是默默支撐一般傳統市場生鮮攤販的運作。

「最冷酷的工作」紀錄了製冰人總在幕後工作的身影,將他帶到台前。(徵集小組)

賣棉花糖的伯伯.台北(2010)  奈勒斯攝

賣棉花糖的伯伯.台北(2010)  奈勒斯攝

賣棉花糖的伯伯.台北(2010) 奈勒斯

這是我第一次跟伯伯買棉花糖,他在這公園似乎賣了很久的棉花糖。
我跟朋友大方地跟伯伯聊著,伯伯似乎聽不懂(或聽不清)我們說些什麼,只顧靦腆地笑著。
我拿起相機,伯伯笑得更害羞了,卻也大方地讓我留下這張照片。

棉花糖是美國人發明的零食,是外來的食物,它之所以屬於老的,乃因棉花糖屬於童年的時光。

在冬天裡賣棉花糖的老人,穿圍裙與袖套,騎著掛有許多凌亂塑膠袋的三輪車,在街頭成為一幕風景--正是因為棉花糖出爐後遇到空氣會受潮變形,所以它只能現點現做,無法被囤積,不能大量生產製造,不會出現在便利商店銷售線上,所以棉花糖與賣棉花糖的老人,才會在每個人的記憶中,永遠有一席特別的位置。(徵集小組)

埔里打鐵師.南投縣(2010)  飛魚攝

埔里打鐵師.南投縣(2010) 飛魚

埔里打鐵街是從南興街媽祖廟口到西康路口的一段道路,這段路打鐵店密集,所以就被稱為打鐵街,埔里人至今仍習慣手工製作之刀具農具,不但可以依照自己需求客製化,手工鐵具更實用耐用,有機會去埔里可以買把手工刀具回家使用。

埔里鎮在早期是著名的林木集散地,居民多為農戶人家,農家使用的菜刀、柴刀、鐮刀、鋤頭、釘耙等鐵製器具,幾乎都要仰賴打鐵店來打造,那時候打鐵店的生意十分興隆,叮叮噹噹的打鐵聲處處可聞,忙碌非常。據說,打鐵店原來並不是集中在一條街上,而是分散各處。

日治時期為了管制刀械,同時避免噪音與空氣污染,便將鐵店集中到南興街尾來管理,這地點就是現今南興街尾與媽祖廟口的「打鐵街」的所在。(摘自台灣大百科詞條寫作_埔里打鐵街/潘倩君撰)

.宜蘭縣(2010) 簡欣亭

走過無數歲月,被遺忘的老店,默默地打造出一把把堅固耐用的刀,或許那不是一把外型華麗時尚的刀,卻是一把外觀樸實又實際的刀。背後是多少血汗多少歲月,雙手已是厚繭斑駁。無聲的街道不時傳出磨刀霍霍的聲響,是誰?那是一個想將傳統技術傳承下去的純樸鐵匠,老一輩的鑄刀速度不比機器,但那手工和技術,是無法取代的。無聲的街道,我們要讓聲音繼續敲打下去,敲響整條街,永「聲」難忘。

紅色春聯,藍色油漆,有青苔的屋簷,與刀具的鐵灰對比。畫面構圖別致,呼應這間老打鐵鋪展示物品的有趣方式。(徵集小組)

林田桶店.台北市(2009)  李海寧攝

林田桶店.台北市(2009) 李海寧

某次經過中山北路與長安西路路口,發現一家從日據時代一直開到現在,延續了八十幾年的老店。看到老人家對傳承的堅持,純手工製作每個桶子,真的是有種莫名的感動。

老師傅從日治時期手工製桶至今,林田桶店的文化價值已經受到重視與記錄,是台北市最知名的老店之一。它格格不入坐落於大城市中,形成差異地點(heterotopias),引起路人注意,進而思考自身與時代的關係。

日本治台帶進了不同以往的洗浴文化,木桶店的興起反映民眾想在家裡沐浴泡澡的需求,以及清潔身體方式的轉變,進一步了解可參見李佩玲的《日治時期臺灣洗浴文化之研究1895~1945。(徵集小組)

古董店.台北市(2010)  王書婷攝

古董店.台北市(2010) 王書婷

這家古董店也是間幾十年的老店,店舖的本身應該就可算是個古董了吧!無論是字畫、瓷器、銅器,一應俱全,櫥窗中還貼著老蔣的照片以及相關郵票,到店裡走一趟,相信精彩度不輸給故宮博物院。

作者拍攝一家老古董店令人印象深刻的搶眼門面,並以幽默口吻點提它的兩層「老」意義。

古物並不是一般生產製造線底下產出的物品,也不像手工木桶等器物是由店家自己製作的商品。古物也曾經是「新」品,它們在另一套古物商品交易體系中不斷變動價值。

而古董店作為收集、展示、流通古物的地方,以此作為拍攝紀錄對象,就本「老店」徵集主題而言,頗能延伸觸及數位典藏的意涵。(徵集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