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與我


數位島嶼徵件辦法    數位島嶼徵件活動延伸閱讀    全民運動 參與作品    全民運動 優勝獲選


說到農村,大家腦海中的記憶是什麼呢?
在農地休耕時控窯、扛著農具走在田埂的家族長輩背影、
曾是上學必經的農田小路,還是下課後在稻田旁水溝抓小魚或蝌蚪呢?
前人務農所穿戴的蓑衣、斗笠、灌溉農田的水車、古早汲水器...等等,亦十分令人懷念。

臺灣早期的經濟發展是以農業為主,
農人、農家、農具、農村的影像,讓人不禁回想起老一輩耕作的情景。
「以農立國」的臺灣,除了稻米之外,水果、花卉、蔬菜都是耕作的種類,
傳統農業社會耕作是先人智慧的展現,更是鄰里村落之間,人與人相處的互動機會。

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農業與科技關係也更緊密,
早期農業與現今作業方式的不同,農村景觀變遷、工具的演變,
甚至新研發改良的作物成果,都是臺灣農業實力的展現

數位島嶼邀請島民找出臺灣農業人、事、物的歷史變遷、今昔對比,或是變化中的農村景觀,
期待與我們分享這些觸動心中的那一份懷念情感。
活動小組從每位島民的投件影像中,選出一件做為代表,點選圖片可以觀看該位創作者的更多精采影像喔!

第三頁


收大白菜
收大白菜〉
圖、文/美女 CC│BY-NC-SA 3.0 TW
沒想到大白菜不只是菜 要種大白菜的時候 已經打算如果蟲吃太嚴重 就想拿來做泡菜 現在不只可以做泡菜 現在的農夫都很辛苦呢


農
農〉
圖、文/老鼠 CC│BY-NC-SA 3.0 TW
農作物整齊的排列著,跟不規則的天空形成了對比。


灑農藥
灑農藥〉
圖、文/白芽 CC│BY-NC-SA 3.0 TW
灑農藥

鳳梨田
鳳梨田〉
圖、文/Skye CC│BY-NC-SA 3.0 TW
採收完不久後的鳳梨田,期待下一次的收成。

阿珍
阿珍〉
圖、文/阿明 CC│BY-NC-SA 3.0 TW
都市變遷下的郊區,由於重劃區關係,昔日道路兩旁的稻田,已不復見。阿珍嬸家的田,是少數還有耕作,堅持用人工下田的。父親在清明前夕,煙雨紛紛時節,與阿珍話家常。記得她的婆婆早年喪夫,帶大一家子,目前已經九十幾歲,是傳統的農家婦女,佝僂身軀因為種田而駝背不堪,但仍然守護家園,至今努力不懈。

土地是人賴以維生的活力泉源,臺灣是農業起家,種田是我們歷史的一部份。有土斯有財,是老一代人教給下一輩的觀念,恪守祖訓,如何讓子孫知道祖先走過的駢手胝足,農村,是最好的見證,傳遞大地母親的訊息。

後壁村家鄉農田
後壁村家鄉農田〉
圖、文/Kai CC│BY-NC-SA 3.0 TW
很美麗的稻田

農田與自行車道
農田與自行車道〉
圖、文/ZheHao CC│BY-NC-SA 3.0 TW
農田與自行車道


稻田工業區
稻田工業區〉
圖、文/綠豆 CC│BY-NC-SA 3.0 TW
稻田工業區


採甘蔗
採甘蔗〉
圖、文/Dear Angel CC│BY-NC-SA 3.0 TW
傳統人工採收甘蔗
2019年2月攝於台南市玉井區


插秧後的組合
插秧後的組合〉
圖、文/小俞 CC│BY-NC-SA 3.0 TW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像稻禾一般,有點距離互相尊重,才會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