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島嶼 線上展覽】老地方新文化─金門徵文入選作品展 " itemprop="description"/> 【數位島嶼 線上展覽】老地方新文化─金門徵文入選作品展 " /> 【數位島嶼 線上展覽】老地方新文化─金門徵文入選作品展 數位島嶼" />
老地方新文化─金門徵文
【導讀】記憶之河在戰壕中流動
文/王珮瑜
記憶之河在戰壕中流動,透過攝影鏡頭,我們可以看見,在那段烽火歲月之外,還有風獅爺腳下的孩子、古厝前的板凳、出海人的汗水,以及金門四季的天空。
「數位島嶼」工作團隊長時間關心金門的影像故事,過去兩年也在金門舉行數位化工作坊,希望提升當地的數位技術,同時運用「數位島嶼」這樣一個自由的網路平台來發表攝影作品,使金門的美麗風貌被更多人看見。堅信著一步一腳印的力量,2010年7月又推出了「金門徵文 ─ 老地方新文化」活動,此次徵文共有8人投件,徵集了10件作品,雖然數量不多,不過每一件作品的「質」都堪稱水準之上。經過徵集小組的討論之後,選出3件圖文並茂、充分展現金門風土與地方情感的作品。
「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金門,始終散發著戰地特有的剛毅氣息。然而本次徵件作品中的金門,卻滿溢著溫柔的細節:美麗而古老的閩南建築沉靜佇立,屋裡陳舊的家具蒙上厚厚的灰塵,那正是對離鄉主人厚厚的思念;望向東北的風獅爺,帶著身上火劫的痕跡,依然守護這座堅強卻屢受摧殘的小島;出海的漁人在四季天空的變幻中,一次又一次品嘗收穫的快樂。
還有,單車的鈴響、羞赧的女孩、善良的黃牛與飛禽……透些這些片段的記憶,時間全都連接起來了。如果您未曾造訪金門,那麼,希望此系列照片的場景,能與您的生命記憶相互呼應;如果您已熟悉金門,那麼,這些照片裡必然有您某一日的足跡。
【數位島嶼 線上展覽】老地方新文化─金門徵文入選作品展
獅念-歐厝風獅爺
圖.文/李淑芳、陳殿禮
那年黃昏,遇火劫的風獅爺
西洪風獅爺
圖.文/李淑芳、陳殿禮
那年寒冬,舉手的風獅爺
埕下風獅爺
圖.文/李淑芳、陳殿禮
這年冬天,樹蔭下的風獅爺
頂蘭風獅爺
圖.文/李淑芳、陳殿禮
那年,寄住寺廟裡的風獅爺
蚵路
圖.文/陳旺展
海島金門四面環海,討海人為了生計下海採蚵,維持生計。退潮時才出現的那塊土地變成討海人爭取生存的機會。那一步一腳印走踏出的那條路徑,乘載著共同金門人刻骨銘心的回憶,也形成特殊的海島文化地景。
戰地彼岸
圖.文/陳旺展
風輕雲淡,和平的海只聽那達達的馬蹄聲,遙望那咫尺天涯的對岸。我的島我曾經思念。
神乩會
圖.文/陳旺展
浯洲廟會,「四月十二」日「迓城隍」後浦四境門(東、西、南、北門)王爺,一同到城隍廟向城隍爺道賀,宛如一場神乩大會。
香客
圖.文/陳旺展
後浦城隍爺出巡的日子,在金門活過大半輩子的老者,舉著馨香一柱表達感謝天地,內心激昂。
神龍見尾
圖.文/陳旺展
蜈蚣座綿延在後浦城的「模範街」道中,只見那龍尾緩緩離去。 早期為了生計而離鄉出洋的金門人,鄉僑經商有成,在光宗耀祖的情況子下透過「僑匯」的方式,在金門建造一棟棟中西合併的店屋建築,這條街位在金門東門的「模範街」,是當年民生消費所在地,紅磚綠瓦曾經見證美麗與哀愁。
乘龍作客
圖.文/陳旺展
在金門的邀請下,台灣各地城隍以乘坐在龍頭龍尾的「蜈蚣座」來金門作客,那是歷年金門迎城隍的創舉。老一輩們眉頭思索下,面帶微笑,在他們心中也透露出前所未見的場景。
出航
圖.文/陳皇儒
金門四面環海,海洋漁業資源豐富,按說當依海而生、靠海而活。
戰地夢想
圖.文/陳皇儒
早期兩岸的情勢緊張,金門海岸受到長期的管制,傳統漁業更趨沒落,斗大的口號訴說著戰地曾經。
越域
圖.文/陳皇儒
中國漁船越界非法捕魚,間接影響金門討海人生計。
歲月容顏
圖.文/陳皇儒
從事傳統漁業捕撈者,至今都是65歲以上的高齡老人
收網
圖.文/陳皇儒
拉起網子的那一刻是決定今天出海撈捕的最終成果
但願舵手常在
圖.文/陳皇儒
經過載浮的歲月,金門傳統漁業文化是否將化作一縷清煙而走向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