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藝術興於百業之後,衰於百業之前,當百業蕭條、民不聊生之際,所有的藝術相關產業將會失去意義與價值。回顧台灣在戰後的時空背景,正處於民生條件匱乏與險惡的政治環境之下,本土文化與藝術產業遭受大環境無情的壓迫,如同小說《沙河悲歌》,反映了台灣社會的歷史變遷,亦述說人對於命運的無力,就像劇中描寫的背景─沒落的歌仔戲團一般,點提出台灣傳統藝術產業的興衰。 雖然歌仔戲曾在台灣演藝界叱吒風雲,卻沒有逃過歲月與命運無情的摧殘。興盛一時,卻也殞落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之下,歌仔戲等傳統藝術產業就這樣消暱在台灣的主流舞台之上。如今,雖然仍有傳統歌仔劇團在逆境之中延續傳統,不只是為了藝術奉獻的崇高理想,更是為了窮極一生僅存的技藝,只有它,才能夠繼續活下去,過往的一技之長卻成為無法拋棄的包袱。 雖然台灣近年來逐漸重視傳統藝術產業的發展,亦有許多劇團求新求變,但為數不少的劇團依然不受到關注,只能透過最熟悉的野台方式,唱著依舊的古調,在巷弄廟埕前,演著重複的劇碼,以堅強的韌性繼續向前,戲班以純粹的技藝提供民眾娛樂,就算感動不同過往,但希望未來能夠引起共鳴的不再只是回憶中過去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