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台灣通史》序言提到:「婆娑之洋,美麗之台……」,便一語點出了台灣與海洋的密切關係。台灣東岸面臨既深又廣的太平洋,且有黑潮主流經過,是南北洄游魚類的必經要道;西面則是台灣海峽,海底是平坦廣闊的大陸棚,富含由陸地沖積而來的養分,是許多底棲性魚類覓食、產卵與棲息的絕佳所在。而台灣海岸線總長1139公里,不乏良港,更是通往世界各大洋的重要根據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為台灣孕育了豊富的海洋資源,也使得台灣孕育了豊富的海洋資源,也使得台灣具備了發展漁業的優厚條件,因此漁業成為台灣的重要產業。而歷史上台灣漁業的種種發展,也為台灣的海洋文化,形塑出多采又獨特的樣貌。 目前,我國為鮪魚、魷魚的世界主要的漁產國,並於各國進行漁業合作,範圍遍布三大洋,台灣已經成為公海漁業六大國家之一。 而在分工細膩的漁業有個環節往往被忽略,那就是”殺魚工”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工作。他們熟練而快速地支解冷凍的遠洋魚類,讓賣家與買家能夠快速的完成交易,也讓買家無須頭疼這些可能重達200公斤甚至更重的魚類該如何處理,在漁獲交易的市場中,殺魚工是個沉默而重要的角色,因為那是只有長時間累積經驗,方能快速俐落完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