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麗庭Jian Liting

人類的視覺經驗往往隨著科技與生活型態產生劇烈的變化,進而影響了藝術表現的方式。因此,藝術創作活動固然是一種自由的表達,然而這種自由並不只是個體內在世界的反應,而是由文化經驗、藝術脈絡、媒材的物質性、以及個體的生命史交織而成的。我們同樣可以在林桂華的作品中,看到三種視覺經驗的影響:其一是繪畫脈絡中塗繪(painterly)的傳統,其二是攝影的取景視角,其三是影像歷史中的錯版或疊影的視覺經驗。

首先,塗繪(或譯為繪畫性)是一個藝術史常用的術語,它和線描(linear,或譯為線性)是相對的。藝術史家沃夫林(Heinrich Wölfflin, 1864-1945)最初以線描到塗繪的轉變,來解釋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的風格遞嬗。其中,線描指的是文藝復興藝術呈現出輪廓線完整、清晰、平面的特質;塗繪則是用來形容巴洛克藝術充滿曲線、輪廓線模糊、明暗變化強烈而更具立體感的特徵。這也概括了西方藝術的兩個趨向,前者傾向古典和節制,後者則傾向浪漫和表現。從這個角度來說,林桂華的創作更接近塗繪的,她強調創作過程中的自由,這不只是心智上的思想自由,也是手操作上的塗繪自由。因此,在她過去的創作中往往使用大量流動的線條,以及水性顏料自動形成的滴流效果,使作品更具偶然性。

第二種視覺經驗和攝影有關。林桂華的構圖經常出現仰視和特寫,這是因為她取景多來自於旅遊時拍攝的植物。事實上,攝影自普及以來便經常作為輔助繪畫的工具,但是影響繪畫的關鍵之處則在於視覺文化層面,也就是攝影提供了來自相機的新視角,從而有別於繪畫體系既有的構圖方式。繪畫因此毋須為了講述故事而佈置出完整時空,相反的,繪畫也可以呈現出片斷的、局部的、瞬間的、攝影般的圖像。同時,對事物局部的放大描繪,也更能突顯繪畫本身的形式元素。

第三種視覺經驗來自於錯版或疊影。這些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效果來自於版畫或印刷套色時的誤差,以及攝影的重覆曝光或刻意重疊,然而無論這些效果是製作的失誤或刻意為之,它們都揭示了影像的薄質、可層疊的構成,以及平面性(flatness)的本質。這反應在林桂華近期的創作程序中,她往往選取若干素材的剪影製成型版,再以厚塗或薄塗的方式施加壓克力顏料,塗繪的形狀、方向經常和型版是交錯的,形成型版遮蓋、未遮蓋、以及撕除型版後再塗繪的三層圖像。這些操作過程也反應出對於影像的輕薄與顏料的厚度之間的思考,因此刻意增加了肌理,使型版遮蓋和未遮蓋之處形成明顯的厚度落差,而具有浮雕般的效果。

林桂華的創作和她的生活密切相關,並且總是選擇單純的題材,從描繪整個場景逐漸轉向花卉、水果的局部。如同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專注於靜物和聖維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ire)的研究,林桂華也藉由單純的景物來闡述造形課題。因此,越是觀察其作品中的層次與工作順序,越能夠從畫面中的浮凸、鏤空、塗刷、透底等細節,體會繪畫層疊與影像之間辯證關係。


展覽期間:2016.9.10(六)-2016.10.15(六)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六12:00-19:00
展覽地點:看到藝術(臺北市泰順街60巷22號)
聯絡電話:(02)2368-1010
更多資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FvtgpT0w5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