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吳寧遠教授在中國佛教第43卷第11期(1999.11)頁48-49說到: 現代社會固然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少便利,卻也呈現了若干屬於這時代才有的煩惱。 這些苦悶包括了: 「缺乏方向感」:因為思想觀念多元化的緣故,贊成或反對某事的意見均有,使得人們反而失去了遵循的標準; 「缺乏動機」:今日社會多采多姿,然而置身這一洪流裡的人們卻更容易迷失自己,形成盲從; 「缺乏人際關係」:極度強調個人化的結果,反而造成彼此間的疏離感,大家不再信任,乃至老死不相往來; 「缺乏安全感」:由於內在、外境都在迅速變動當中,讓大家覺得朝不保夕。 宗教起源和人類歷史演進息息相關。並可大別為三項功能、階段: 一、原始社會面對不可抗力的天災地變,亟需藉臣服一超越神祇來轉移內心恐懼; 二、隨後,地方事務逐漸和宗教觀念結合在一起,此時宗教發揮了整合社會人心的功能; 三、宗教在該階段提供了認知、解釋的功能,使得人們在遭逢順逆境、面對種種不可知的力量時,覓得安身立命的依據。 而這些話在十一年之後的今天看來,並未有所動搖,反而更有一種印證的感覺! 宗教可以說是一種”心靈產業”,而在這個產業中有許多的宗教教派,例如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一貫道...其中與台灣人結合最深入的,非佛教莫屬!我們幾乎可以不用思考就說出”證嚴”、”星雲”、”慈濟”、”佛光山”、”法鼓山”...等的與佛教相關的人、事、物,可是卻很少有人可以輕易地說出其他宗教的代表性人物或組織。這些人們直覺式的反應,也代表了佛教與台灣人民的親密性與生活化。 因此本次以佛教"僧侶"為題,選擇比較"意象"而非紀實的攝影照片,陳述"僧侶"這個特別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