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為一海島,位於福建東南沿海,因四面環海,擁有發展漁業的優良條件,昔日近海捕魚者眾多,史料遺跡有諸多記載。只是靠海的子民礙於地理位置鄰近中國大陸,戰地時期被披上「反共前哨」的外衣,海岸線長期受到軍事管制,導致傳統漁業轉趨沒落。 原以為解嚴之後,漁民會有另一波春天可期,可是大陸沿海船隻頻頻越界撈捕,或以非法的手段炸魚、電魚和毒魚,使海洋生物的棲地環境遭到破壞,傳統漁場漸漸式微,嚴重影響漁民生計,並讓近海漁業人口逐年流失。近幾年來,對岸工商快速發展,沿海工廠林立,各種廢污水、垃圾等污染源隨九龍江排放擴及至金門海域,造成漁業資源極大的威脅與衝擊。解嚴前與後,漁民一樣望海興嘆。89年起,「離島建設條例」及「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辦法」之公布施行,金門更可以從中國大陸直接進口魚貨,對金門漁業經營發展形成另一波之衝擊。 有幸跟隨金門古崗的船家出海,船隻搖搖晃晃前往目的地,儘管漁民年歲已高,但每個身手依舊矯健。我問起身旁的老漁民那些在舊年代的捕魚情景,只見他露出驕傲的神情,緩緩講起過往捕獲的大黃魚是多麼肥美,勾勒出當年蝦子數量豐富的點點滴滴,回憶起過去寒冬出海拼搏雖辛苦,卻常常有著豐收的喜悅,但看著眼前逐年變少的魚獲,馬上感嘆起今非昔比、盛況不再。老漁民說:「單是碩大的野生大黃魚,近年來已很少見;難怪在對岸大陸的行情看俏,一尾要上萬元。」再多的錢,也買不回曾經遍地的榮景,聽得出其間的悲嘆,而刻印在漁民額頭上的紋絡與髮際上的斑駁,是金門海域的美麗與哀愁。我吹拂著濃稠的海風,望向海的遠方,心想著此地海洋文化的凋零,這行業的明天又在哪裡? 而傳承的舵,又將往哪裡去?